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 > 正文
 

煤電聯動難以叫停煤電拉鋸戰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10日 16:00 工人日報天訊在線

  本報記者肖樹臣 通訊員李素莉

  解決煤電之爭的最終出路還是在于徹底扭轉我國能源過分依賴火電的結構。只有核電、風電、水電在我國電力供應中占據了絕對主導地位,煤、電矛盾才能徹底解決

   日前,國家發改委發布《電力行業2005年運行分析及2006年趨勢預測》報告,指
出了電力企業的經濟狀況:2005年電力全行業虧損企業1280戶,虧損額127億元,其中火力發電虧損企業數增長3.4%,虧損額增長101%。報告指出,從總體看來,火力發電企業在銷售收入增長19%的情況下,利潤只增長2%,虧損有所加大,應收賬款增加,負債率上升,經營狀況有所惡化。

   在全面放開電煤價格的背景下,這份報告顯示:繼2005年5月1日我國首次實行煤電聯動,全國銷售電價平均每度上漲2.52分之后,電力行業正等待著國務院批準第二次煤電聯動方案,電價上漲風生水起。

  

  電力企業一片喊虧聲

   “電煤價格瘋漲,而電力價格不漲,成本太高。”這幾乎是所有電力企業分析其虧損原因的第一句話。

   在電力企業,聽到的是一片喊虧聲。中電投集團公司河南分公司總經理工作部負責人稱,下屬的幾家電廠幾乎全部虧損。

   “電力漲價在情理之中,否則電力企業難以承受虧損的壓力。”河南省科學院地理研究所所長馮德顯說。

   “一個是吃鮑魚的,一個是吃窩窩頭的,現在剛剛吃上白面,兩個根本不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煤和電咋聯動?”河南省煤炭工業局調運處處長王榮海說。

   王榮海進一步解釋說,電力行業的人均年薪是3萬元左右,而煤炭行業的人均年薪是1.5萬元,如果每人每年漲5000元,那么煤炭行業將虧損十幾個億。正因為煤炭是高危險、低收入行業,全省5年內沒進過一個本科生。

   煤礦也屬于用電大戶,電力漲價無疑將提升噸煤的生產成本。“如果每度電上漲5分錢,一噸煤的成本將增加3元錢。河南省2004年煤炭產量為154億噸,將為此多支出462億元。”王榮海說。

   作為產煤大省、煤炭調出大省的河南,煤炭資源前景并不樂觀。一份河南省第三次煤田預測資料顯示,截至2003年年底,河南省煤炭資源保有量僅為245.55億噸,不到山西的1/10,不足內蒙古的1/9,僅位居全國第10位。

  

  電力漲價將引發連鎖反應

   相對于河南電力投資熱,2004年該省只有一個新建煤礦投產。

   “去年全國年底總裝機容量超過4億千瓦,其中新投產火力發電機組2824萬千瓦,新機組的運行將使2005年煤炭需求量大幅度上升。但全國煤礦的安全欠賬高達505億元,無力投入新煤礦的開發。

   “在煤供不應求的情況下,漲價不可避免。而由于電力關系到國計民生,關系到千家萬戶,不可能完全放開。因此電煤供求雙方的拉鋸戰不會因為煤電聯動而煙消云散。”馮德顯如是說。

   而電力企業也認為,在目前電力緊缺的情況下,實行競價上網還不現實。另外還存在一些技術問題,比如多長時間競價一次,一次競價多少電量。另外,還有一個保證社會用電安全的問題,處理不當會造成社會財產的重大損失,美國加州大面積停電事故就是一個例子。

   “電價上漲的乘數效應很厲害,電價漲1%,其他行業的成本將增加10%。河南省的工業長期受益于較低的煤價和電價,如果電力漲價,勢必影響其在市場上的

競爭力。”馮德顯說。

   河南是一個資源消耗大省,采掘業、原材料工業所占比重過大,用煤的火電廠多,用鋁土的鋁廠多。與此同時,河南

能源利用效率太低———比發達國家低10個百分點,萬元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

   由于鋼材、水泥、土地、電力等最基本的工業要素普遍漲價,下游產品必將受到影響。

   華東師大博士丁彪認為,電力漲價,意味著壟斷電力企業將成本轉嫁工商企業,而工商企業又肯定會將這部分上漲成本攤在商品價格內,最終將轉嫁給消費者。因此,電力企業應從降低能耗、提高效率來降低成本,而不是一味地將價格抬高。

   如何解決煤電之爭?馮德顯認為,最終出路還是在于徹底扭轉我國能源過分依賴火電的結構。只有核電、風電、水電在我國電力供應中占據了絕對主導地位,煤、電矛盾才能徹底解決。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