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婚”誓好直面DHL母公司全球業務整合
敦豪(DHL)和中外運集團,日前走過20年的合作歷程。4月17日,DHL快遞亞太區首席執行官貝思哲、中外運集團總裁趙滬湘在紀念慶典上一致表示,DHL和中外運一定會把兩家公司的合作堅持到底。這對伙伴更再度共置“家業”,決心讓合資公司中外運敦豪投資2400萬美元在北京建設中外運敦豪大廈,并將在年底前使合資公司在國內的總數從目前的56家擴大
到72家。
然而正像現實的婚姻一樣,夫妻雙方也會面臨諸多矛盾糾葛和未知的問題。按照傳統的說法,結婚20年稱為“瓷婚”(China Wedding),聽起來仍給人一種不太穩固的感覺。
正如與DHL齊名的三大快遞巨頭紛紛與他們的中國伙伴“分道揚鑣”一樣,中外運與DHL的合作關系也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盡管“誓好”之聲仍不絕于耳,但業內分析,在DHL母公司德國郵政全球業務整合的大旗下,在國內合資企業獨資化浪潮大背景下,DHL與中外運的合作前景仍存未知。
合作還是功利?
“寬容、有家庭觀念、善解人意”,一個外國朋友向記者這樣描述他的中國太太。
對于DHL來說,中外運也是這樣的“中國太太”。
據了解,從1980年DHL與中外運開始進行合作、互為代理以來,雙方就將國際快遞企業的豐富經驗和區域分銷領域的優勢結合。
憑借中外運在國內市場的天然地位,DHL市場份額一直遙遙領先。去年DHL公布的市場占有率,已上升到了40%左右。而其最大的對手———聯邦快遞(FedEx)因為沒有合資伙伴的優勢,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僅在20%左右。
當然中外運也并不是沒有回報。2003年,DHL斥資5800萬美元收購了中外運在香港上市公司的5%的股份,強化了DHL與中外運的戰略合作關系。
DHL快遞大中華區域總裁許克威日前曾表示,“要想在中國發展貨運、快遞業就必須要有自己的本地合作伙伴,中外運是我們找到的最好的伙伴。”然而許克威的“合作”表態自然是看中了中外運目前在國內的資源,在商言商,在合資企業紛紛獨資的今天,DHL會逃避更大利益的誘惑嗎?
“分手只是時間問題”
自去年9月收購英國物流業巨頭英運公司后,DHL的母公司德國郵政已完成其在歐美等地的布局,關注點放到了東方———這塊正在開發中的新興市場。
而在以中印為主的新興市場中,德國郵政不會放棄“收購”考慮。德國郵政有關負責人在上海時曾講:“如果有合適的企業,當然可以考慮。德國郵政收購企業有兩個標準:一是收購對象必須會加強現有的核心業務,而且和德國郵政的戰略發展相吻合;二是被收購企業的投資回報率應當高于15%.”實際上DHL此前在東方已有收獲。2004年,DHL出資53億盧比(合1.22億美元),控股印度最大的國內快遞公司藍標快遞(Blue Dart),這一價格明顯比華爾街的預測要低很多。
AMT高級咨詢顧問趙楊就此指出,在中國這塊并不開放但市場潛力巨大的空間里,想要在快遞行業———這個資本密集型的行業“出人一頭”,需要大量的基礎設施的投資。“沒有政府背景的支持自然寸步難行;不需要太多分紅,卻還可以幫忙“扛事”的好伙伴可不多見,中外運是難得人選。而對于中外運來說,每年可以從DHL手里拿到一筆不菲的分紅,再加上可以在日常業務中學習到原本不擅長的快件操作,中外運何樂而不為呢?”“不是雙方不想分手,而是不能分手,因為時機未到。
現在還需要中外運為自己的業務貢獻力量。從現在來看,中外運和DHL都在觀望,都希望能夠在短期內借助對方幫助,增強自己的力量。”趙楊表示,“分手只是時間的問題。”
本報記者 曹陽
資料
洋快遞中國“婚史”
●DHL1980年,DHL與中外運開始進行合作,雙方互為代理;1986年12月,DHL與中外運集團成立國際快遞合資公司;雙方合作至今。
●FedEx1984年,FedEx與中外運組建合資公司;1997年,FEDEX變更合作對象,選擇了大通國際作為新合作伙伴;1999年,FedEx再度變換合資伙伴,選擇大田集團并成立了大田聯邦快遞有限公司;2006年1月,FedEx收購了該合資公司的股份,并將大田集團的快遞業務攬入囊中,正式邁出獨資步伐。
●TNT1988年,TNT與中外運集團成立國際快遞合資公司;2003年6月,國際快遞合資公司協議到期,雙方同意不再續簽協議;同年,TNT與超馬赫國際運輸代理公司合作開展中國業務。
●UPS1988年,UPS與中外運集團簽訂代理業務合作協議,開始中國市場業務;1996年5月,UPS與中外運集團共同在北京成立第一家合資企業;2004年12月,UPS與中外運簽署協議,開始獨資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