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 > 正文
 

刺桐大橋揭示民企BOT十年之命運 夾縫中求生存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03日 10:49 贏周刊

  從外界進入泉州市內,可以經過兩座大橋,一座是不用收費的泉州大橋,一座是收費的刺桐大橋,關于這兩座大橋的背后是一段姓公還是姓私的故事。

  “民企就是后娘養的孩子,一切只能靠自己。”這是記者在泉州采訪時,當地一位企業家談起這兩座橋的一段心聲。而刺桐大橋的故事,深刻地體現了民企進入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尷尬處境。

  □贏周刊記者 黃婉華

  夾縫中求生存

  當時的陳慶元無比風光,作為董事長和總經理,他所在的名流公司所擁有的刺桐大橋是我國首例由民營企業完全采用當今國際上通行的基礎設施建設B0T投資方式建設的一個項目,同時也是福建省政府重點建設項目和泉州市政府為民辦實事的重點項目之一。按照泉州市人民政府批準,刺桐大橋經營期限為30年(含建設期),期滿后全部無償移交給國家。

  如今,刺桐大橋的知情者,都不愿意回憶當年刺桐大橋的故事。在刺桐大橋的誕生上,泉州市政府和大橋公司兩者的利益曾經是一致的,因為當時經過泉州市唯一的大橋——泉州大橋,其收費站是省里管轄, “過橋難”擺在泉州市決策者面前,再建一座跨江大橋成為當務之急。市里當然希望再建一座大橋來參與競爭。這時,由泉州市15家民企臺股組成的“名流公司”主動請纓,愿意不帶任何附加條件,承建刺桐大橋。

  陳慶元為了促成這個項目,花了不少功夫,為了能運作項目,不僅專門成立了“泉州刺桐大橋開發有限公司”,其中陳慶元的名流公司投資占60%的股份,政府資金占40%,雙方共同投資2.5億元興建刺桐大橋。按照合同,大橋總投資2.5億元,全長1530米、寬27米、雙向六車道,設計日通車量為2.5萬輛,是當時福建省最大型公路橋梁之一。

  1997年底,泉州至廈門高速公路通車,由于刺桐大橋與高速公路相距僅300米且有空閑的連接匝道,大橋公司為此提出了連接方案,并已先期投資700多萬元。而在此期間,泉州市開始投資1.3億元,修建一條橫向的牛山連接線,將高速公路與324國道貫通,然后貫通與324國道相連的泉州大橋。為解決“出路”問題,1999年,刺桐大橋公司轉而投資4800多萬元啟動“324國道復線”工程,這一方案得到了省市有關部門的批準。而在2000年底,當地在媒體上征集2001年為民辦實事方案時,打通刺桐大橋連接線成為市民呼吁最強烈的項目之一。

  但這一方案的實施仍然一波三折。由于復線工程與泉州市擬建的牛山連接線有交叉,先動工的324國道復線工程,將自己的設計方案提前交到了泉州市有關部門,但等到全長6.3公里的復線工程修到牛山連接線時,大橋公司發現,已經完工的牛山連接線,預留給復線工程的橋洞比原先設計的偏移了20米,而且是一個斜向的橋洞。汽車經過大橋,就可以明顯地看到這段被接成了一條反S形的危險路段,這段接口被當地群眾戲稱為“水蛇腰”。

  關于大橋利益之爭,甚至引起地方政府和省級政府的紛爭,據當地媒體報道,2001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獲知此事,曾專門作出批示,責成省體改委及省計委協調解決。而就為何遲遲沒有打通刺桐大橋的連接線,泉州市交通局有關領導曾表示,高速公路與刺桐大橋連接,不利于交通分流,因為刺桐大橋所在地,目前已是市區。況且,高速公路南有晉江互通口、北有西福互通口,相距20公里,刺桐大橋剛好位于兩者中間。在不到20公里的高速公路上設立三個互通出入口,有待商榷。

  先是大橋的接口問題,但從2005年泉州大橋取消收費之后,刺桐大橋的經營面臨更大的危機。據了解,1984年,福建省交通部門直接投資1900多萬元建成泉州大橋。當年通過的《泉外大橋征收過橋費暫行辦法》規定,從同年12月1日起在泉州大橋試行征收過橋費,到收回該大橋全部投資時為止。1988年,泉州大橋即已收回建設總投資,但幾經延期,通行費一直征收至今。18年來,泉州大橋凈收益已超過5億元。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2004年泉州市上交中央財政25億元,地方一般預算44.9億元,市本級財力只有7億元。這7億中,工資要占4億多,辦公經費2億多元,剩下的寥寥無幾。而這兩年,泉州市級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都在億元以上,主要來源之一就是泉州大橋的收費,另外還有銀行貸款。而一些路橋建設項目的貸款,也是靠泉州大橋收費權來作為還款保證的,這也是泉州大橋延長收費期的主要原因。就在去年,泉州大橋正式取消了收費,但這使得刺桐大橋的經營陷入更大的危機。

  陷阱還是餡餅

  刺桐大橋的誕生,無論在當地還是在全國都是一個大新聞,因為這是全國首例BOT的個案,也讓泉州政府以及名流股份公司的股東在全國都成為先進的典型。

  也是因為刺桐大橋這個名字,使得BOT被國內媒體廣泛報道,不少人第一次知道,BOT為英文Build(建設)—Operate(經營)—Transfer(轉讓)的縮寫,是指政府在一定期限內通過特許協議將基礎設施建設、經營和管理權讓渡給項目投資人,當特許期屆滿后投資人將該基礎設施無償地移交給政府的一種投融資方式。由于這種方式為私人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建設開辟了渠道,刺桐大橋被作為正面案例廣泛宣傳之后,很多民企對進入基礎設施建設都躍躍一試。

  對此,國家計委強調要積極開展以BOT方式吸引外商投資的試點工作,擴大試點領域,在公路、橋梁以及供水等項目上進行試點;交通部也透露了試辦一批外商投資基礎設施項目,鼓勵中外合資建設并經營公用碼頭、泊位、公路、大橋和隧道等。并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在境外進行項目融資的管理辦法》等措施,把外商投資特許項目的政策、操作程序納入法制軌道,增加對外透明度。再加上福建省已出臺的一系列鼓勵外商投資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優惠政策,都為BOT的運用創造了條件。而福建省民營經濟已具規模,特別是閩東南經濟迅速發展,民間資本十分雄厚,具有承擔中小型BOT項目的實力,使得內資BOT模式一直強烈地吸引民間資本。

  媒體不報道就是最大支持

  但陳慶元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卻心有余悸地表示,“別提那座橋了,媒體不要報道就是對民企最大的支持了,這件事情他不想表明立場,現在也不是最佳時機,也許下半年還有合作,因此不要害死企業。”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泉州市一直在籌劃泉州灣后渚跨海大橋項目,總投資達3億多元,幾年來一直沒有動靜,雖然泉州市每年都將項目帶到廈門投資貿易洽談會上招商,但年年落空。而在此期間,名流公司曾多次表示有意向繼續以BOT方式投資,卻一直沒有得到答復。到了去年底,泉州市更是決定獨力投資開工修建。該人士透露,目前名流公司還在繼續和有關部門談判中,有望入股,下半年事情有望明晰,因此目前名流公司處在一個很敏感的階段。從全局上看,引進民間資金進入路橋建設領域,已是泉州市政府的必然之選。

  “肥肉大家都想要,賺錢的企業怎么會輪到民營企業。”這是記者在當地采訪的時候,一位民營企業家的態度,也代表多數民企對投資非公領域的觀點。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1,64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