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 > 正文
 

中國核電:春天正在走來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26日 13:23 中國電力新聞網

  “今年3月22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了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05—2020年)》。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積極推進核電建設,是國家重要的能源戰略,對于滿足經濟和社會發展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實現能源、經濟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提升我國綜合經濟實力和工業技術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在中國核學會日前組織的核能發展與核安全座談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核學會副理事長錢紹鈞表示,“這是我國發展核電的第一份中長期規劃,對我國今后若干年核能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自1991年12月15日,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秦山30萬千瓦核電站并網發電后,中國大陸現已建成浙江秦山、廣東大亞灣、江蘇田灣三個核電基地,核電裝機容量達到870萬千瓦。根據國家有關部門的規劃,到2020年,我國大陸的核電裝機容量將達到4000萬千瓦。核電對我國的電力供應、對支撐我們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錢紹鈞表示,中國核電的春天正在走來,世界核電發展50年的歷史告訴我們,核安全是核電發展的生命線,是保證核電事業健康發展的前提。

  世界不必談核色變

  “切爾諾貝利事故是人類核電史上最嚴重的一起事故,切爾諾貝利和廣島長崎一起被永遠寫在了人類史冊中,盡管在人類的災難史上,不少

地震、洪水干旱等災害造成的損失比切爾諾貝利事故要嚴重得多,但后者的影響卻有著特殊的意義。因為它與不可抗的自然災害不同,有著太多的人為因素。”清華大學教授馬栩泉的一席話讓參加座談會的專家學者們不得不回首20年前那場慘痛的災難。

  科學的發展跌蕩起伏,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核電處于大發展時期,然而從切爾諾貝利事故以來,核能相繼進入80年代的“深秋”和90年代的“冬天”,20世紀末處于低谷。

  馬栩泉表示,切爾諾貝利事故的消極影響延緩了世界核能的發展,但并不能阻止核能的發展。1970年至1980年,世界核能增加了80倍;1980年至1990年,10年間又增加了一倍,1990年至2000年的10年間也增加了11%,盡管增速變緩,但20年來世界范圍內一直在運行的1000座左右的核反應堆,并沒有再發生大的核事故。切爾諾貝利事故加速了先進反應堆的研發,這對核能的長遠發展來說是一個促進。

  馬栩泉說,切爾諾貝利事故的教訓是慘痛而深刻的,它告訴我們,對于核能這把毀譽參半的雙刃劍來說,既不能談核色變,又不能掉以輕心,人們必須以科學的態度認真對待它。

  曾任中國常駐國際原子能機構副代表、現任中國核學會秘書長的傅滿昌,曾在切爾諾貝利十周年之后的1996年,作為中國代表團團長出席了紀念切爾諾貝利十周年會議。他對切爾諾貝利事件的了解非常全面。傅滿昌說,盡管切爾諾貝利事故中總共死了幾十個人,到目前為止國際能源組織公布的數字是不超過50人,但國外媒體報道的有5000人甚至7000人。這些不正確的誤導讓公眾的心理形成陰影,這個陰影20年來還沒有完全消除,相信通過核電的發展會逐漸消除。

  

衛生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輻射防護與核安全醫學所所長蘇旭表示,公眾對輻射、核輻射的認識都來自于長崎、廣島的原子彈爆炸報道,加上切爾諾貝利事故的一些不實報道,使得公眾對核能和輻射的認識都存在誤區。

  蘇旭介紹,2005年9月在維也納召開了切爾諾貝利事故回顧與展望的國際會議,當時來自奧地利、美國、法國、中國等55個國家和IEA、WHO等14個國際組織的幾百名代表參加了會議。會議針對前蘇聯切爾諾貝利事故對社會、政治、經濟的影響進行了討論,大家認為當時的一些媒體把事故后出現的正常或是異常的現象都歸罪于切爾諾貝利事故,引起了公眾的嚴重恐慌和社會經濟秩序的危機。這在某種情況上加速和導致了前蘇聯政治上的動蕩和不安,對前蘇聯和世界的核能政策產生了重大影響。可以說,切爾諾貝利事故對社會和公眾心理影響造成的損失遠遠大于輻射直接造成的損失,因此在核能的整個發展過程當中,與公眾的溝通顯得特別重要。

  反思切爾諾貝利事件

  20年過去了,切爾諾貝利事故引發的關于核電安全問題、核電事故問題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息。

  在中國核學會組織的座談會上,傅滿昌明確表示,切爾諾貝利事件是可以避免的。他認為,切爾諾貝利事故發生的根本原因是前蘇聯的設計有缺陷,該電廠的管理和運行人員缺乏必要的培訓,同時,安全管理機制不健全。中國在核電實踐當中已經非常注意這些因素,而且加強了監管力度,應該說完全有把握避免類似情況發生。

  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國家“863”計劃能源領域首席科學家的阮可強介紹,對于切爾諾貝利事故,當時前蘇聯政府組織國家委員會調查,第一份報告發表的結論就是運行出錯,事故是由連續發生的幾個不應該有的操作錯誤所導致。但在切爾諾貝利事故15周年之后發現,造成切爾諾貝利事故很重要的原因是設計問題。切爾諾貝利事故以后的20年來,核電設計的水平提高了很多。痛苦的經驗教訓也要求核電的設計更安全、運行更安全。

  “切爾諾貝利事故已經過去20年了,但是切爾諾貝利事故對于負責核電安全生產的人來說卻是心中永遠的痛。”曾任大亞灣核電站首任中方廠長、現任廣核集團安全總監的濮繼龍表示:“核電的安全性是一個公眾非常關心,也是非常敏感的問題。切爾諾貝利事故雖沒發生在我國,但不管哪個國家的核電出現安全問題,對我們都是沉重的。”

  濮繼龍說,切爾諾貝利事故已經過去20年,對于年輕人來說,切爾諾貝利事故已經隔得很遠了,年輕一代能不能保持警惕的心態,能不能牢記歷史的教訓,這是當前需要關注的問題,只有他們繼承老一輩生產人員、設計人員、管理人員的安全意識,今后的安全才有保障。

  核能是改善我國能源結構的主要選擇

  “20年來,核能事業已經向著更安全、更經濟的方向大踏步前進,安全性指標已經大大提高。一批先進反應堆的設計和實踐已經問世,發展比煤電還要便宜的第四代核能系統已經達成共識;到2020年,中國核電將占到總發電量的4%……”核能的春天正在來臨,

北京大學教授鄭春開等專家對核能的發展充滿信心。

  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核電部主任助理劉志勇表示,從1954年前蘇聯核電廠并網發電,到1999年全世界32個國家和地區運行著435臺核電機組,到2005年大概有443臺。1999年,核電占世界總發電量的17%。2004年的統計數據表明,核電占各國總發電量的比例,最高是法國,其次是立陶宛的72.1%,韓國37.9%,德國32.1%,日本29.3%,美國19.9%,英國19.4%,巴基斯坦2.4%。中國以2.2%列第9名。

  “中國能源資源相對短缺,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過程中,能源是瓶頸。”長期從事核安全管理與培訓的楊光對我國能源現狀非常了解。資料顯示,我國的煤炭資源人均儲量只有90噸,相當于世界水平的9.5%,相當于美國的10%。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地熱還有生物質能等等,由于受到開發技術的影響,加上成本高、資源分散、經濟性差等限制,預計相當長的時間內,在電力總量中大概占到1%左右。為了保證21世紀我國能源的可持續發展,核電是唯一可以大規模取代化石原料的成熟能源。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的核電迎來了大發展的局面。今年年初,國務院制定了2005年至2020年的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國家已將核電與煤電、水電一起作為中國三大能源支柱,核電將成為中國電力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馬栩泉等專家表示,只要堅持不懈地發揮人類智慧的力量,就能創造出光輝燦爛的第二核紀元。(摘自:中國科學院網站作者:王學健)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