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EN記者 嚴娟娟 報道
國際油價近期發起高燒,17日一度闖破70美元/桶大關。就在當天,比爾·蓋茨斥巨資于乙醇燃料行業。此舉并非偶然。實際上,面對未來石油嚴重供不應求的問題,各國均寄望發展新能源,填補供應缺口。“新能源”在2006年無疑成為了一個熱門話題,并且被世界各國列入未來國家發展計劃當中。中國也不例外。
目前我國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僅為7%,根據權威部門測算,今后20至30年內,我國具備利用條件的可再生能源資源量,預計每年可替代8億噸標準煤,相當于目前我國煤炭年產量的近一半,開發利用潛力巨大。到2020年,我國可再生能源占能源供應的比重將達到15%左右。
今年年初,國務院發布《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指出,中國將在未來15年內把發展能源和水資源、環境等11個重點領域的技術放在優先位置,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瓶頸問題。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可再生能源法》,則鼓勵外資和民間資本進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領域。在上述種種動力下,生物乙醇汽油、甲醇燃料、“煤變油”、風能、太陽能等關鍵詞見諸報端,相關產業鏈條正在形成。
以太陽能為例。有資料顯示,我國每年陸地接受的太陽輻射能相當于2.4萬億噸標準煤。尤其在青藏高原地區,日照時間長、輻射強度大,太陽能資源豐富,太陽能光伏發電、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灶等產業可發展空間很大。我國光伏產業在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逐步形成,近20年一直處于平穩發展階段,長期保持世界產量的1%,開發潛力仍十分巨大。
一些企業界、政府部門人士及專家認為,盡管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前景巨大,但目前仍受到市場發育不成熟、技術水平落后、政府對產業的管理不到位等問題的嚴重制約,亟需突破發展“瓶頸”。
有業內人士認為,要想使新能源產業盡快走上快車道,真正解決新能源產業發展的“短腿”問題,需要政府和企業合力“破繭”。而政府的政策扶持合理性如何,將成為新能源產業能否突破困境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