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能發電遭硬件掣肘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24日 11:07 中國產經新聞 | |||||||||
CIEN記者 嚴娟娟 報道 進入“石油后”時代,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應用和開發越來越被投以關注的目光,而其中的風能則博得了更多的青睞。近日,來自中國風能協會的數據顯示,到2005年年底,國內已有15個省、區、市建設了61個風電場,我國風電產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的專家則提醒說,目前風電產業正面臨著設備制造的“硬件”
誘人的潛力 留在中國老百姓心中的荷蘭印象,除了一簇簇郁金香,便是一架架風車。實際上,風能的利用歷史悠久,而且風能非常巨大,理論上僅1%的風能就能滿足人類能源需要。風能利用主要是將大氣運動時所具有的動能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其具體用途包括:風能發電、風帆助航、風車提水、風力致熱采暖等。 與其他可再生能源相比,風能有無比的優越性,更清潔,應用起來成本更低,技術更成熟。中國風能儲量很大、分布面廣,甚至比水能還要豐富。據國家氣象局提供的資料顯示:中國陸上50米高度可利用的風力資源為5億多千瓦,海上風力資源也超過5億千瓦,遠遠超過可利用水能資源的3.78億千瓦。 CIEN記者了解的另一組數據顯示,在可開發利用的10億千瓦風能中,可開發的裝機容量約為2.53億千瓦,居世界首位。但目前我國風力發電裝機容量僅為76萬千瓦。而根據《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2020年我國風電裝機要達到3000萬千瓦。以目前的76萬千瓦計算,未來16年內年均新增裝機容量達183萬千瓦。在風能資源相對豐富的內蒙古等北部地區,風電產業已成海內外資本競相追逐的熱點。 源于今年年初通過的《可再生能源法》,2005年稱得上是中國風電市場迅速擴容的一年。我國風電產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風電技術亟待提高 盡管我國風電產業的發展形勢足以令人感到如有“清風拂面”,但在這些熱鬧的背后,薄弱的風電設備制造業正在拖其后腿。嚴酷的現實是,發電設備國產化水平低正在成為我國風電產業化的主要阻礙因素。 目前,我國風電設備主要依靠從國外進口,致使風電建設成本高,市場競爭力不強,嚴重影響了風電的持續健康發展。國外風電機組已達到兆瓦級,目前本土化生產的最大風電機組卻只有1兆瓦,但美國和丹麥則分別擁有1.5兆瓦、2.0~3.0兆瓦的先進機組。而在2004年的漢諾威工博會上,4.5兆瓦的風電機組也已面世。 CIEN記者從國家發改委網站上的信息了解到,為了有效降低風電建設成本,實現風電設備制造國產化,2003年曾推行風電項目特許權建設方式,通過公開招標方式以上網電價最低為條件選擇投標者,要求風電設備國產化率不低于70%。通過風電特許權項目招標工作,風電價格大幅降低,風電建設規模迅速擴大,曾有力地促進了我國風電設備的國產化及風電產業的快速發展。 中國風能協會副理事長、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施鵬飛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一針見血地指出:“近期發展風電的目的,不是緩解缺電,也不是減排二氧化碳,而是培育風電設備制造產業,盡快掌握先進機組的制造技術,形成批量生產能力,降低成本。” 動靜已經出現 CIEN記者注意到,在4月10日國家發改委對外發布的第四期風電特許權項目招標方案里,有一個最大特點是,風電設備制造商既可以作為投標人單獨投標,也可與一個投資人組成聯合體作為供貨商共同投標,并把投標者提出的實現風電機組國產化方案作為重要的中標條件。 國家發改委認為,此種招標方式,不僅可以為設備制造企業提供可靠的市場,同時也加大了設備制造企業的責任,促進其高度重視設備的國產化工作,盡快掌握風電設備的研究開發技術。提出明確的設備國產化要求,將有利于加快培育國內風電設備制造產業,提高國內零部件制造商的綜合實力,鼓勵國內制造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能力,推進外商向國內企業轉讓先進成熟的風機設計和制造技術。 另一則令人鼓舞的消息是,4月16日,在江蘇,由國內企業自主研發的目前國內最大的風力發電機風輪葉片已成功下線,此舉不僅填補了國內同行業空白,也打破了以往風力發電機風輪大葉片依靠國外進口的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