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坤
一度沉寂的消息再起波瀾
4月5日,北京市電力公司發布消息稱,根據北京市此前確定的《“十一五”電力發展規劃》,未來5年,將投入613億元用于其電網建設,“仍以華北電網‘西電東送’為主”。
同時有消息說,國家電網公司計劃在2010年前建成晉東南—石家莊—北京東特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知情人士稱,國家電網公司不久將與北京市簽定相關協議。
這讓此前“特高壓項目可能受阻”的消息成了“謠言”。而針對這一業界認為并不成熟的技術,專家再次提出“質疑”。
特高壓在繼續
特高壓輸電技術已被《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規劃綱要》列為優先主題,也是國家電網公司“十一五”發展規劃及今后十年科技攻關的重點內容。一直以來,在加強地方電網建設與改造的同時,國網公司也在大力推動特高壓的發展。
4月6日至7日,在浙江寧波召開的“國家電網公司2005年經濟活動分析暨2006年綜合計劃工作部署”會議上,該公司副總經理舒印彪報告了2006年的各項計劃目標,其中,把特高壓試驗示范工程建設,作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此前的3月23日,這家公司與上海市就上海電網“十一五”規劃建設問題舉行會談,并正式簽署“會談紀要”。紀要稱,“十一五”期間,該公司將建成安徽-上海交流特高壓輸電工程,開工建設金沙江(一期水電站)-上海直流特高壓輸電工程。另外,3月19日,它還和山東省舉行了類似會談,也強調將“適時推進特高壓電網進入山東”。
而其他與此技術有關的省份,在去年就已經采取行動。陜西省就審議通過了《陜西電網“十一五”規劃及百萬伏特高壓電網發展規劃方案》,湖南、湖北、四川等省也制定了類似的規劃。
未予報批?
一直對特高壓項目持反對態度的中電聯原秘書長陳望祥,不久前曾說,國家電網公司的特高壓項目,可能將在“十一五”期間受阻。4月17日,他在接受《財經時報》采訪時強調,“十一五”規劃中,電力方面“沒有一個字提及特高壓”,因為特高壓沒有經過嚴格的專家論證,沒有建設依據。
中國投資協會副會長蔣兆祖在接受《財經時報》采訪時也表示,這些項目還沒有得到國家批準。蔣稱,該協會的專家們曾三次上書國務院,今年2月,他自己也以“人民來信”形式致信國家領導,建議首先進行充分論證。國務院則要求發改委首先進行深入充分的論證。“到現在只是開過三次討論會,專家組織論證還沒開始,中央還沒做出決定。”
蔣兆祖認為,雖然名為“試驗”,但是如此重大的投資項目,必須報國家相關部門批準后才能進行建設,“國家電網公司在沒有國家批復的情況下開工建設,不符合程序,是一種‘搶跑’”。
《財經時報》曾嘗試采訪國網公司總部相關部門,但未獲成功。不過武漢高壓所工程師郎維川對記者表示,晉東南—南陽—荊門的特高壓試驗示范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早已結束”,現已進入施工前期準備階段。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特高壓項目組一負責人說,“這條線路應該可以在”十一五“完工。
爭論一直存在
對于這一并不成熟的技術,業內反對的聲音一直未斷。陳望祥強調,特高壓技術設備上的不成熟,將帶來一系列包括安全、土地、環保等多方面的問題。“為了研究的需要,小型的試驗線路段可以搞,但如此大規模的試驗示范工程則完全不需要。”
陳望祥說,國家電網公司是“試圖把全國連成一張網”,這一做法最終將打破區域劃分,形成全國一張網,回到電改以前的狀態。是“壟斷的需要”。
而超高壓的支持者、原水利電力部計劃司司長吳敬儒認為,采用特高壓輸電方式主要是為了滿足電網發展大容量、中長距離輸電工程的需要。
國網公司總經理劉振亞則表示,發展特高壓電網,是適應中國生產力布局和能源資源分布不均衡狀況、充分高效利用有限的煤炭和水力資源,滿足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引進技術
在特高壓上,技術設備的國產能力一直都是關注的中心。“設備才是特高壓的關鍵”。
特高壓技術是目前在世界上尚未成熟的技術,陳望祥認為,相關設備還無法實現國產化,“交流輸設備,最短也需要兩年,直流設備則需要4至5年。”西安交通大學教授榮命哲則認為,中國電工裝備業水平的提高,為建設特高壓電網提供了設備基礎。從技術角度講“是沒有難度的”。
郎維川也認為,已經在技術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試驗示范工程的建設,對于技術繼續開發“十分必要”。
據悉,現在全世界只有日本和俄羅斯有過特高壓工程的建設經驗。陳望祥推測,國家電網公司為了加快特高壓技術方面的進程,“不排除向國外引進技術設備的可能”。
“確實有跟國外合作的意向。”郎維川證實說,“目前,國網公司與日、俄兩國正在開展第二輪技術咨詢。”據稱,在這一領域,日本技術稍稍領先。從日本引進技術設備的可能性比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