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中文線上網4月15日載文《全球最大的兩個能源消費國,中美遲早會開戰》,摘要如下: 在全球能源市場經歷深刻變革、國際油價停留在歷史高點附近之際,美國的當權者開始將中國的能源需求視為新威脅。中國通過積極的雙邊能源外交確保能源安全的政策引起了全球的普遍關注。不少分析人士均認為,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能源消費國,中美遲早會因爭奪能源而發生沖突。 確保各自的能源安全在中美關系中正發揮著日漸重要的作用,也使兩國在一些地區問題上的摩擦不斷加劇。蘇丹和伊朗的原油供應占中國原油進口總量的20%,由
此可見,美國若試圖制裁這兩個國家,就將置于與中國的能源安全政策展開正面沖突的境地。華盛頓已經向北京發出警告:如果中國繼續同伊朗和蘇丹等國達成能源交易,兩國就會走上沖突之路。中美兩國的潛在沖突還不止于此。中國近來與拉美產油國頻頻接觸,而這一地區向來是美國的勢力范圍,而且也是美國重要的原油供給基地。但為了給高速增長的經濟找到所需的燃料和礦產資源,中國并沒有理會美國的反對,而是向這些國家頻頻示好。但僅憑上述因素就斷言已崛起為全球能源市場重要一極的中國勢必會因能源問題與美國發生沖突還為時尚早。至少,在評估中美關系時還要考慮到一些更復雜的因素。實際上,美國和中國在許多能源領域并不存在正面沖突,盡管中國推行的能源政策削弱了美國孤立和懲罰“流氓國家”的努力。最大的挑戰仍然是臺灣問題。中國政府將之視為生死攸關的大事;但布什政府一方面敦促日本發展軍備力量,一方面向臺灣承諾如果大陸動用武力阻止臺灣宣布獨立,美國將不惜為之一戰?雌饋砻绹腿毡究赡苷娴臅䴙榱伺_灣貿然與中國宣戰。如果中美在臺灣問題上的“冷戰”到了一定程度,美國和日本就有可能采取行動,切斷中國的海上“石油生命線”。這對中國來說不啻重大打擊,一場更大規模的能源戰就在所難免了。中國國內的能源供需缺口日益擴大,能源問題已經成為中國國家安全的核心利益所在。因此,能源安全不僅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也蘊含著政治、外交和軍事意義。中國共產黨政權的穩定在很大程度上基于國內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這也是中國領導人一直高度關注能源問題,更加積極地同俄羅斯、中東、中亞、西非,甚至拉美國家展開能源外交的原因所在。因此,美國需要理解中國尋求能源安全的舉措,以及中國領導人在直面美國領導人時的不安。他們擔心美國可能會切斷中國的海上石油生命線,讓中國陷入混亂。的確,中國未來的能源供應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賴于海上運輸,對美國會因為臺灣問題切斷海上油路的擔心是促使中國大力發展海軍和空軍力量的重要因素。必須明確的一點是,中國并非伊朗或朝鮮那樣的地區小國。如果遭遇嚴重的能源安全威脅,中國會動用經濟、政治和軍事等所有力量確保能源供應,或者阻礙美國及其盟友(如日本)在南中國海、馬六甲海峽甚至臺灣海峽的能源供應鏈。當然,非到萬不得已不會如此行事。中美同為能源進口大國,在能源事務上的共同利益也越來越多。兩國面臨同樣的難題:國內石油資源日漸稀少,國內能源供不應求,進口需求日益增長。兩國都希望獲得穩定的能源供應,希望國際市場價格公平合理。中國應該積極拓展與美國的合作。實際上,只要美國不在臺灣問題上為難中國,兩國就有可能展開全面對話,甚至合作。畢竟,穩定的能源供應和價格是中美的共同利益,這讓兩國有必要進行戰略性合作。對中國而言,在能源安全方面展開國際性合作應該納入能源安全戰略大綱。中國的決策人應該謹記能源安全是一項國際性事務,沒有任何一個能源進口國能夠免受能源危機的沖擊。在這個日益全球化的時代,單獨一個國家的政策已經不能妥善地處理能源安全問題了。相應地,美國及其盟友也應該逐步引領北京走上正軌,例如吸納中國加入“石油俱樂部”,即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EnergyAgency),促使中國的單邊能源政策轉變成多邊政策。這不但能減輕美國對中國單邊能源外交的擔憂,也有助于阻止可能發生的能源危機,將能源安全問題上的風險因素降至最低。加入“石油俱樂部”會讓中國得到或分享能源市場訊息。通過與西方國家的合作,中國能獲知能源勘探技術,投資理念和環保知識,這些都是中國能源新戰略的要點。最重要的一點,通過合作,中美之間就能夠盡可能地化解未來可能發生的能源紛爭和沖突。(摘自:環球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