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宇
本報訊 近日,家樂福全球總部公開承認將出售在韓國苦心經營的32家門店,退出韓國市場大局已定。這與去年家樂福敗走日本的情況如出一轍。這家在中國市場一路高歌猛進的全球第二大零售商,何以在韓國、日本等市場黯然退場?
有關人士稱,家樂福模式在日本、韓國市場不能像中國市場一樣收取“進場費”,這一大利潤
來源被切斷。目前在中國市場,家樂福向供應商收取的“進場費”對其利潤的貢獻率達到了50%以上,其盈利模式并不倚重商品的進銷差價。這主要取決于相對中國上千家規模不大的供應商,家樂福在談判中顯然處于強勢地位。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本市場的供應商家樂福卻“得罪不起”。據上海輔迅咨詢公司總經理、曾任家樂福亞洲首家冠軍超市店店長的王濤分析,日本的制造業主要從事產品的研發、生產和品牌的推廣,所有的中間銷售環節主要集中在幾十家大型的經銷商手上。因此,家樂福模式中原本的各項費用收取難以實現,其低價策略也發揮不了優勢。
另一方面,家樂福模式在日本、韓國法制健全的市場,遭遇了來自市場、政府隱性或顯性的抵制。在韓國,家樂福曾經由于“亂收費”以及拖欠供應商貨款等原因受到政府的調查,并累計被罰款上億美元。但中國市場對家樂福卻總能網開一面。如近日家樂福上海某門店發生出售過期肉事件,有關政府人士表示最多只能處以1萬元的罰款。
對于這種待遇上的懸殊,要歸因于中國現代商業發展不成熟,市場法制不健全。但更重要的一點是,商業企業存在的各種利益博弈使政府出臺的政策難以執行。如去年商務部推出的《零售商與供應商進貨交易管理辦法》至今尚未實施。這背后是中國政府扶持的大型國有零售商大多采用家樂福模式,因此這一政策的出臺對國內企業將一網打盡。
而家樂福方面一直避談市場的不如意,僅表示在其全球策略調整中“發展重點將向經營效益良好的區域轉向”。其中,家樂福總部強調在亞洲的方針是將經營的重心集中到市場有望快速擴大的中國市場。 (徐春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