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杭磁懸浮欲試中國造 自主研發實現真正國產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07日 01:44 中華工商時報 | |||||||||
□本報記者 李富永 試驗成功可望帶動國內相關技術產業化 近日,圍繞建設滬杭磁懸浮交通項目,相關專家指出了常人意想不到的立意:通過建設實踐,形成“中國創造”的技術。
國務院上月批準了滬杭磁懸浮交通項目建議書。目前,對此持有疑慮的人士指出:正在運營的上海磁懸浮線路,由于票價高和換乘不便的因素而客源稀少,每年票款收入只有1億多元,100年才能收回成本;滬杭磁懸浮工程規模更大,豈不是更大的虧損? 滬杭磁懸浮預計總投資350億元,雖然比輪軌高速鐵路方案快,但其造價超過后者的2倍;與輪軌相比,國內磁懸浮技術與國外先進水平差距更大;需要進口的核心技術內容更多。 寄托“中國創造”希望 但是,參與其中的專家指出:還有比上述理由更重要的立意。這是一個合理的冒險。他們認為,如果中國的磁懸浮試驗成功了,全世界人都會跑到中國來買技術。是值得冒險、值得探索的。 負責該項目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的磁懸浮項目負責人柴賢龍說“初步測算票價將達到150元,對于普通的上班族來說,這是難以承受的,我們當然知道這一點,但不會因此作罷。用磁懸浮技術,是站在國與國競爭的高度看問題。我們不能只會做衣服,做玩具,必須要占領技術高地。” 事實上,中國通過上海磁懸浮項目的建設,已經掌握了軌道梁的設計和生產技術;在磁懸浮的運營方面,也已經有自己獨創的技術,已經申請了十幾項專利。上海同濟大學教授孫章說,中國自己開發的新型預應力復合軌道系統,造價低于鋼梁,有競爭優勢。 軌道梁是磁懸浮基礎線路的核心部分,而基礎線路在整個磁懸浮交通項目的總造價中,占有較大的比重。中國企業掌握其設計制造工藝,意味著在招標時可以分得相當份額的訂單價值。 中科院院士嚴陸光曾經評價上海磁懸浮項目說,“上海這30余公里磁懸浮試驗線并不僅是一條單純的商業線,它很可能是未來中國磁懸浮產業的雛形。”如果這個雛形能夠繼續健康發育,磁懸浮技術從科研、教育到出口貿易將帶動一系列產業的發展。 對于磁懸浮造價高昂的憂慮,孫章說,“磁懸浮技術需要規模效應,現在修滬杭磁懸浮,造價已經從每公里3億,降了2億,而且以后還會降。” 據記者了解,中國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正在開發自己的磁懸浮列車,并將于今年7月在上海試車。新列車的設計時速比德國的磁懸浮還要快,使用的卻不是德國的技術。這一屬于國家863計劃的“海豚”號高速磁浮車輛研制項目于去年9月在成都投入生產。今年7月,“海豚”號將在上海同濟大學1.7公里長的軌道上進行試車。這些部分技術很有可能用于滬杭磁浮線。 同濟大學鐵道與城市軌道交通研究院副院長羅雁云認為,滬杭磁浮項目將運用更多的國產技術,要依靠自主研發實現真正的國產化。不過,目前,國內的車輛控制設備、磁浮導向系統等都與國外有一定的差距,所以“線路如基礎設施等將是中國造,核心技術還會依靠德方。” 全球空白誰占先機? 既然與輪軌相比,國內磁懸浮技術與國外先進水平差距更大、其核心技術需要進口,那么,為什么國內磁懸浮派人士胃口比輪軌派人士還要大,竟然產生了要出口國際市場的想法? 可供參考的事實是:輪軌技術在國際上已經相當成熟,法國、日本和德國三強,無論從設備制造、工程施工到運營管理,均相當成熟,其強勢地位巋然不動,而且加拿大、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國,也分別在制造、建設或運營積累了豐富經驗。在列強環立的前提下,中國即使國產化率達到70%,也仍然不是跨國公司的對手;而磁懸浮領域的態勢就迥然不同:雖然德國擁有原創技術,但卻一直停留在研發階段,中國一旦率先將其產業化,通過實戰,就能掌握施工和運營技術,從而在這個領域世界領先,后來者建設項目,必然繞不開中國技術;此外,中國的車輛制造技術也會逐步提高。 盡管有上述美好設想,但究竟是否要建設,還要進一步研究技術和經濟的可行性。許多人都想當然認為:國務院批準了滬杭磁懸浮交通項目建議書,就是說該項目一定會開工建設。其實這是誤解。 柴賢龍認為,國務院只是批準了滬杭磁懸浮交通項目建議書,由此進入可行性研究階段,而決非開工階段。既然是可行性研究,就有可行不可行兩種結果。在此期間,還需要經過環境評估、技術創新、綜合效益等多種因素的考核,其中任何一環節都會使該項目產生變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