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志軍 深圳報道
記者日前從廈華電子得到消息,該公司與新大股東臺灣中華映管的股權交割手續將于4月份完成。今年1月,中華映管全資子公司華映視訊(吳江)有限公司與廈華電子簽署協議,受讓廈華電子32.64%的股權。這意味著,陷入平板困境的中國彩電企業獲得上游資源的另一種模式正初步形成。
在此前,由創維、TCL、長虹、康佳四家彩電企業與深圳市深超投有限公司合資成立的聚龍光電公司正式運作,聚龍光電董事長于忠厚在公司成立一開始就表示,不會單獨設廠建液晶面板生產線,而會以參股的形式與液晶面板的生產企業合作。針對有媒體關于項目在4月份啟動的報道,于忠厚表示了否定,“現在正在談判之中,不可能有那么快。”
賽迪顧問分析師楊蕾認為,目前彩電廠家都想盡可能在獲取上游面板資源方面處于優勢地位,并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方法,“這些方法都只是一種嘗試,還無法判斷其好壞。”
打通上游
令中國彩電企業感到不安的是,直接影響到液晶電視成本的面板不掌握在自己手里。“在平板電視的成本上,面板占到了70%至80%。”于忠厚說。
利潤空間減小是一個因素,產量對上游供應的依賴加強對彩電廠家來說也是一個不好的信號。當三星、LG還需要向臺灣企業采購面板的時候,中國四家彩電企業成立聚龍光電、廈華與中華映管“聯姻”成為向上游要資源的選擇。
康佳多媒體營銷事業部總經理葉濤認為,外資品牌曾希望借面板資源壟斷建立競爭優勢,大力投入,并不斷擴張。但更具競爭力的臺灣企業迅速崛起,使得這些企業的屏資產迅速化為巨大壓力。一方面產能無法完全自給,仍需向臺灣企業采購;另一方面,自己的面板廠也面臨巨大的跌價風險,利潤下滑,生存如履薄冰。
據廈華彩電營銷負責人魏自力透露,廈華與中華映管的合作股權交割估計在4月份可以完成。而在廈華與上游的聯姻中,與三星、LG也有深層次的合作。中華映管在與廈華合作的同時,也在與聚龍光電接觸。“這些上游企業與下游建立密切合作的原因是要保證銷量的最大化,一方面它們面臨同業的競爭;另一方面,液晶面板產業的發展完全依賴于液晶彩電產業的發展。”魏自力說。通過對上下游產業鏈的整合,廈華的平板銷量急劇上升,在賽迪顧問的調查中,廈華的銷量已在全球液晶彩電市場占4%,國內液晶占11.39%,排名第二。
對廈華來說,中華映管的參股,不僅可以保證其屏的供應,而且在屏的價格方面也會很有競爭力,“我們的采購價格可以縮減10%以上。”魏自力表示。
除了中華映管參股國內彩電企業外,還有一些面板企業試圖像三星、夏普那樣切入到彩電行業來。創維集團品牌推廣總監沈健表示,臺灣一些面板企業在2003年和2004年就開始向下游做文章,但是從近兩年來看,成功的不是很多,“這跟創維當初做電腦一樣,風險和機遇并存,銷售、渠道與其擅長的領域完全不同,不是像填縫那樣簡單。”基于同樣的道理,有業內人士對于聚龍光電的前景不表示看好,“在屏方面,即使能夠與國內一家液晶面板企業合作,按照現在的生產規模和彩電產業的發展狀況,其面板資源僅夠一家彩電企業使用,還得以向外采購為主。”
守住下游
國內彩電企業傳統的渠道優勢正受到外資品牌的挑戰。一彩電企業負責人日前向記者透露,包括國美、蘇寧在內的幾大家電渠道商還沒有與各大彩電企業簽署包銷協議,“渠道與彩電企業也處在博弈期,彩電企業和渠道都在互相埋怨對方要價太高,但是各自又都有苦衷。”在液晶電視進場者的選擇方面,渠道更傾向于外資品牌。
據賽迪顧問統計,在2005年液晶電視銷量前十名中,除了七家國內廠家外,還有三家外資品牌飛利浦、LG和東芝。這三家公司的成功與其渠道策略的變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飛利浦在2003年之前與其他外資彩電企業一樣,在中國的渠道銷售一直采取代理商體制,但人員成本和管理成本居高不下。2003年8月,飛利浦與TCL達成協議,其生產彩電進入TCL的渠道進行銷售,這種借用渠道的策略在目前看來初見成效。而LG和東芝則在中國采取緊盯重點區域及一級市場的策略,把重點資源都放在目標市場,“中國家電銷售層級和面很多,外資品牌在這方面水土不服,吃了很大的虧,但現在一些外資品牌開始轉變渠道策略,只做重點和高端市場。”創維集團一高管表示。
在重點和高端市場,外資企業主要與國美、蘇寧這樣的企業合作,也漸漸悟到價格戰之妙,不斷地率先打起價格戰,LG甚至在有的市場以貼現的形式來降價促銷,并通過渠道商的推廣優勢,在品牌與價格兩方面對國產彩電形成打擊。渠道商對與外資品牌的合作也樂此不疲,因為這些外資彩電的利潤空間相比于國內彩電來說大得多。“外資品牌通過兼并幾家國有企業來生產液晶彩電,這些企業的硬件并不比國內排名靠前的彩電企業強,在技術含量、主要原材料一致的情況下,價格還高出國產品牌一倍。外資家電在國外虧,在中國卻賺得不少。”創維集團品牌推廣總監沈健說。
作為采買者的渠道商與國內彩電廠家并非價值同一體,當銷售外資品牌彩電獲得的利潤遠高出國內彩電,而且外資品牌的市場營銷方法更貼近它們的時候,渠道商可能會漸漸脫離國內彩電廠家的軌道。“從目前來看,國內彩電企業的渠道模式基本上沒有什么變化,但是中國企業的應變能力和適應能力比外資強,而且了解中國的國情,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里,中國企業在渠道管理方面還有優勢。”創維彩電一高層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