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藥品臨床試驗缺席藥企不愿生產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31日 03:26 第一財經日報 | |||||||||
“在利潤以及其他因素驅動下,很多企業并不重視兒童藥物,尤其是治療藥物,保健藥物由于利潤好倒不少,”吳季儉對記者說,“以前還有一二百個供不同年齡段需要的藥物,現在僅剩20余個,很多兒童劑型藥物根本買不到” 本報記者 邊長勇 發自北京
“目前,國內很多新藥都沒有兒童臨床試驗資料。”近日,中國藥學會兒科藥學組副組長吳季儉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指出,“我們兒科醫生在用藥時要靠經驗積累,只能慢慢嘗試,吃了虧就積累一次經驗。”可積累一次經驗就意味著一個孩子受到了傷害。 “根據參加國家不良反應的兒童醫院檢測,兒童服藥不良反應率達到12.9%,新生兒是24.4%,而成人只有6.9%。”吳季儉說,“兒童用藥安全形勢要比成人用藥形勢嚴峻。” 調查顯示,現在由于藥物導致聾啞的兒童每年以3萬余人的速度增加,“我們曾經做過調查,北京、上海、重慶等地聾啞學校中,70%的兒童是由于小時候藥物使用不當造成的。”吳季儉對記者說。 兒童不是“小大人” “對于明確以兒童為主要消費對象的藥品是要臨床試驗資料的。”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SFDA)藥品監督處宮處長對記者說,但對那些并不明確以兒童為主要消費對象的藥品仍采用“幾十年以來一直采用的傳統辦法”,而沒有經過臨床試驗,如果醫生認為可以使用,就會使用,“這屬于醫生行為。”“出了問題就由醫生承擔責任。”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會長于明德對記者說。 “你到市場去看一下,大多數用于兒童的藥物都有這樣的標識:12歲以下兒童沒有相關資料。”吳季儉說。 很多國家“藥物必須要進行兒童臨床試驗,可我們中國還沒有相關明文規定”,負責醫藥臨床試驗的國際性合同研究機構北斗星醫藥開發(上海)有限公司相關人士對記者如是說,“國內很多藥物在上報審批時,經常會使用外國對此藥物的兒童臨床試驗資料。 但“國外兒童體質與我國兒童不同”,臨床研究結果也可能存在差異,吳季儉對記者說,如果完全照搬也會存在風險。 兒童對藥物的吸收和分布與成人有顯著差別,經過成人臨床試驗的藥物不一定對兒童是安全的,因為兒童的藥物代謝機能低下。如有些抗生素雖有抑制細菌的作用,但對人體可能會產生損害,兒童根本不適宜服用這類成人藥品。 由于缺乏兒童臨床試驗資料,“我們在用藥過程中經常連劑量都無法準確把握。”吳季儉對記者說,最經常的使用方式就是“把兒童看成是縮小的成人,按照年齡、體重、體表面積來區分。”以最經常使用的體重為例,如果“50公斤的成人劑量是1毫升藥物,孩子是5公斤,就是十分之一,也就是0.1毫升藥物。” “這種用藥方法忽視了兒童本身的生理特點。”吳季儉對記者說。 兒童劑型藥物缺乏 同時,兒童劑型藥物的缺乏也在成為兒童用藥安全的一大隱患。資料顯示,我國患病兒童占總患病人口的20%左右,但國內市場90%的藥物都沒有兒童劑型。 北京凱維斯醫藥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謝燕彬認為,劑量的改變會使得生產成本提高,就生產線投量而言,某藥品生產100片100mg的成本為100元的話,改為200片50mg劑量,則其生產成本可能就會高出很多。北京雙鶴制藥研究所王光輝對記者說,由于劑量比較小,成本均攤就比較高,工藝也要復雜,口味也需要特殊調整,利潤不如成人的好,“我們也生產,但不以這個為主。” “在利潤以及其他因素驅動下,很多企業并不重視兒童藥物,尤其是治療藥物,保健藥物由于利潤好倒不少,”吳季儉對記者說,“以前還有一二百個供不同年齡段需要的藥物,現在僅剩20余個,很多兒童劑型藥物根本買不到。個別醫院經常會自己制作一些兒童劑型藥物,而更常用的方法是以成人用藥減量代替。” “我干了一輩子兒科醫生,讓我把成人量分成二分之一、三分之一還可以,但讓我分成五分之一、七分之一,我很難辦到。”吳季儉說,“再比如,阿托品是一個毫克為一毫升,有的兒童需要0.1克或者0.05克,現在最小的單位就是0.1毫升。國家規定正負誤差不超過5%,這么小的量,沒有兒童劑量,只靠醫生經驗能準確嗎?有時也只能寫在病歷上,讓家長自己去處理了!” 在這種情況下,用藥浪費不說,而且“根本談不上科學用藥”。對于兒童來說,新陳代謝旺盛,代謝產物排泄快,對水、電解質調節能力差,對藥物的敏感性高于成人,不科學用藥更容易產生不良反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