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 > 正文
 

蘭太打造世界金屬鈉基地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30日 12:16 中國科技財富

  - 文 閆鵬飛

  金屬鈉產能向中國轉移,為中國鈉廠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其中蘭太實業成為最大受益者。

  2005年6月和11月結束的中歐、中美紡織品貿易談判曾經牽動了無數紡織企業的神經,
因為談判成功與否將直接關系到這些紡織企業未來的利潤和成長,但位于內蒙古的蘭太實業管理層同樣密切注視著事態的發展。

  與集中在江,浙等沿海地區的紡織企業不同,蘭太是一家以制鹽為主的資源類企業,本身并無一點紡織業務,但公司卻生產著一種可以為紡織品增添色彩的產品——金屬鈉。正是金屬鈉的存在,使得這家制鹽為主的公司為紡織業的健康成長牽腸掛肚。

  金屬鈉屬于化工產品,通過電解鹽水獲得。金屬鈉的最主要的下游產品是靛藍,而靛藍是

紡織品用來染色的原料。因此紡織行業能否大規模發展也就直接關系到蘭太實業的金屬鈉是否暢銷。

  金屬鈉既然是通過電解鹽水獲得,那么鹽就成為生產金屬納至關重要的原材料,而蘭太實業恰恰擁有幾乎取之不盡的鹽湖——吉蘭太鹽湖。蘭太實業證券部長趙雙云在采訪中告訴記者,公司原本擁有兩個鹽湖,前不久將其中的雅布賴鹽湖置換給了當地政府,而將吉蘭太留在了手里。由于雅布賴鹽湖的原鹽儲量只相當于吉蘭太鹽湖儲量的四分之一,這對公司的資源儲備絲毫不會造成影響。

  按照趙雙云提供的數據,吉蘭太鹽湖的儲量大約為1.14億噸,按照目前的開采規模,即年均150萬噸,仍然可以開采76年。這是公司最為寶貴的財富,也是企業賴以生存的根本。

  豐富的原鹽資源為金屬鈉的生產提供了基礎,而當地干燥寒冷的氣候更加適合金屬鈉的脾氣。金屬鈉的生產對外部氣候要求很特別,只有那些寒冷干燥的地方才能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這也是為什么中國僅有的四家金屬鈉生產企業都分布在中西部干冷地區的主要原因。其中蘭太最大,目前的生產能力為4~5萬噸,另外河南一家,明年擴產后為2萬噸,還有兩家較小,位于寧夏,產能分別為6千和3千噸。

  產能轉移中國

  隨著中國工業化過程不斷加快,很多在西方發達國家已經日落西山的產業在中國卻是方興未艾,甚至算是朝陽產業,金屬鈉就是一例。

  眾所周知,中國的紡織業在世界首屈一指,從規模來講絕對坐得頭把交椅。而紡織業的大發展帶動染料產業靛藍的擴張,從而間接的拉動了對金屬鈉的市場需求,中國目前已經成為金屬鈉需求最為旺盛的國家。蘭太實業證券部長趙雙云告訴記者,金屬鈉行業的下游產業主要有靛藍,醫藥中間體以及農藥與核反應堆。其中靛藍是需求主力,約占總需求的60%左右;醫藥中間體占總需求30%左右;而另外約5%用于農藥和核工業。靛藍對于金屬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兩個行業可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根據長江證券研究部提供的數據,目前農藥和核反應堆對金屬鈉的需求量小,且較穩定;醫藥中間體2004年需求量約為1.6萬噸,2005年將達到2萬噸;而靛藍2004年全國產量是5.9萬噸,同比增長25.6%,按照1噸靛藍需0.46噸金屬鈉計算,去年全年靛藍對金屬鈉的需求為2.71萬噸。加上凈出口0.75萬噸,去年金屬鈉消費量為5.06萬噸以上,而國內產量才4.4萬噸,需求大于供給。這種供不應求的局面決定了從去年開始到今年8月,金屬鈉新增產能(蘭太2萬噸新增產能開始投產)釋放以前,其價格是一路高歌猛進。2004年全年金屬鈉均價在9194元/噸,在2004年的11、12月份價格漲到1.1~1.2萬元/噸,到2005年4月份到18000元/噸,6、7月份價格已到24800元/噸,漲幅超過160%。只是到了8月,蘭太實業擴建的2萬噸產能開始投產的時候,價格才開始下降。目前由于產能大量釋放,價格運行在8000到9000元上下。

  目前市場對于金屬鈉價格重新回到幾個月前的水平普遍表示擔心。但一些專家認為,2005年金屬鈉價格的大幅上漲主要是因為總體供不應求,價格上漲存在合理性,但是在蘭太產能擴大后,供需矛盾得到緩解,價格回落也屬正常,況且金屬鈉下游靛藍仍然處于快速擴張之中,市場總體需求還將較快增加。

  據統計2005年一季度全國還原靛藍產量約11163噸,與2004年同期相比有較大幅度的增長。這主要是由于靛藍生產的環保原因,國外生產企業紛紛停產,國際產能向中國轉移,這樣就使得國內新建廠家不斷增多或原有廠家紛紛擴產(僅上海藍建公司搬到河南省以后規模將增大到5萬噸/年)。預計2005年靛藍產量為7萬噸,比2004年的5. 9萬噸產量高出1.1萬噸左右,對金屬鈉的需求為3.22萬噸,中間體的需求2萬噸,加上出口,全年需求為5.6萬噸,而05年金屬鈉的產量預計為5.4萬噸,金屬鈉產供需基本平衡。

  除了靛藍產能轉移和增長的因素以外,世界金屬鈉產能向中國國內轉移還有其產品特性的原因。

  金屬鈉屬于資源和電力高耗費產品,每生產一噸金屬鈉,大約需要1~1.3萬度電,電的成本占總成本的50%以上,國外出于對資源保護和節能考慮,不斷關閉當地金屬鈉廠。比如原來世界排名第一的美國杜邦公司具備每年4萬噸的生產能力,如今已經減少到2萬噸,而排名第二的法國麻薩原來具備3萬噸的產能,如今已經關張大吉。另外俄羅斯的一些生產企業都已停產,產能開始向中國轉移,這給國內金屬鈉的生產企業帶來了發展機會。

  在采訪中,趙雙云承認金屬鈉大量耗費能源,但是卻指出金屬鈉并非象有些人所說的那樣屬于高污染行業。他表示,“生產過程中雖然產生廢氣,但是廢氣量很小,公司僅用一小套裝置就將這個問題解決了。而且金屬鈉生產不象有些重工業一樣需要大量的水資源,生產過程幾乎不耗什么水。只有那些落后的技術才可能污染環境,蘭太采用的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杜邦技術,不會對環境構成影響。”

  規模與技術的PK

  金屬鈉產能向中國的轉移使得現有的金屬鈉生產企業看到了機會,于是兩家現有的規模較大的金屬鈉生產企業都選擇了擴張。所不同的是蘭太進行的擴張辦法是對現有項目進行擴建,2萬噸的擴建規模僅僅用了半年時間就完成了。2005年8月擴建項目完成后,公司的產能增加到了4.5萬噸,成為世界排名第一的金屬鈉制造企業。河南洛陽新安制鈉廠的擴張辦法是新建項目,1萬噸的新建工程估計會用上一年的時間。2006年新建項目完成后,加上原來的1萬噸生產能力,產能達到2萬噸,排名在蘭太之后。另外兩家規模較小的銀川精鷹精細化工廠和銀川制鈉廠沒有擴張,分別保持著6000噸和3000噸的生產能力。

  雖然國內只有四家金屬鈉生產企業,趙雙云竟也分出了三六九等。采訪中,趙雙云笑稱,“中國的金屬鈉企業應該分為三個檔次。從規模上講,蘭太最大,4.5萬噸的生產能力應該算作第一檔;河南鈉廠2萬噸產能應該算第二檔;寧夏兩個小廠應該歸為第三檔。”

  “從技術上講,也應該分為三檔。第一檔是蘭太,采用的是美國杜邦技術,最為先進,耗電最少;第二檔是河南鈉廠,采用的是美國RMI技術;第三檔是寧夏鈉廠,使用的是國內技術,耗電最多。”

  實際情況也的確如此。由于采用世界上最先進的制鈉技術,蘭太實業目前是國內技術最先進,電耗最小,生產成本最低,質量最好(公司產品可以達到99.9%,而其他公司只能達到99.7%)的生產企業,公司金屬鈉產品在國內外的市場競爭力非常明顯。而對銀川兩家制鈉廠的實地考察發現,其工藝非常簡單,屬不符合國家環保要求,要淘汰的裝置;并且他們的精制鹽原料需從蘭太實業公司購買,目前購買價為700元/噸,1噸鈉需精制鹽2.8噸),競爭力大打折扣。

  最后,趙雙云還提出了幾家鈉廠各自優勢的看法,他認為其實幾家鈉廠都有自己的優點。比如蘭太技術最為先進,耗電少,并享受內蒙古優惠電價,每度電價格大約在0.33元左右;河南鈉廠有大型自備電廠,在用電保證及價格方面更有優勢;銀川屬于民營企業,管理成本較少。

  中鹽總公司入主

  2005年3月4日內蒙古阿拉善盟行政公署與中國鹽業總公司就將吉鹽化集團64.09%國有產權無償劃轉給中鹽總公司的事宜正式簽署了《阿盟行署——中鹽總公司關于吉鹽化集團國有產權劃轉協議》。中鹽總公司直接持有吉鹽化集團64.09%的股權,從而間接控制蘭太公司59.22%的股權,從而成為公司實際控制人。

  中鹽總公司成立于1950年,為國資委管理的國有大型企業。2004年實現銷售收入25.52億元,擁有總資產44.55億元,是亞洲最大的鹽業企業,在國際鹽行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對于中鹽的入主,趙雙云表示,“公司今后將因為中鹽總公司的入主而比以前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了。中鹽總公司的到來,將對蘭太實業的長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另外,2004年開始,公司經過一番資產的整合,資產更夯實,管理更規范。2000年上市時公司捆綁了一些民營企業如:雅布賴鹽化公司和寧夏日盛實業有限公司。2004 年公司為了便于管理將他們置換出上市公司,而置入吉蘭太達康公司以消化金屬鈉生產過程中的副產物液氯,同時可延伸公司產業鏈。遠興天然堿股份公司將其下屬的吉堿分公司動力分廠資產抵給公司所有,以抵減所欠公司的應收帳款,優化了公司的應收帳款結構,同時可以降低公司金屬鈉的制造成本。

  總體來看,2006金屬鈉市場隨著產能釋放速度放緩,需求不斷增加,產品價格將呈現穩中有升的態勢,蘭太實業仍然能夠獲得較大的增長。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234,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