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尹先凱 北京報道
3月18日,陳洪武匆匆趕到北京大學的英杰報告廳,這里正在進行的是縱橫合力與天際網合辦的創業項目秀。這個已經辦到第四期的項目秀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創業者和創投公司。
陳洪武所服務的IDG就是一家在中國活動頻繁的外資創投。他現在幾乎每天都會有類似的活動參加,當然,他的電腦里等待看的項目更多。
他通過這些活動認識了許多朋友,并且經常會對朋友們說“有什么好項目記得要介紹給我”。
就是這樣,創投機構們正在中國四處出擊。
項目秀
與陳洪武一起參加這個項目秀的還有包括智基創投陳友忠在內的十幾名來自創投公司的代表。
而因為他們活動的頻繁,許多到場的創業者都已經和他們很熟悉了,“這是我們第二次見面了,上一次是我在《創智贏家》做評委的時候”,陳友忠在給一名做手機游戲的創業者陳曦頒獎時笑著說道,后者曾在那次評比中獲得100萬元的創業基金。
項目秀的過程是先給這二十一個項目每個三分鐘的時間演示幻燈片并介紹項目,然后由臺下十多位VC來選擇前十個自己感興趣的,隨后匯總排名,淘汰至十個,接著是十分鐘時間演示并回答問題,再由VC進行選擇,依最后的排名來頒獎。
“一些深入的東西先不談,開始要抓住創投機構們的注意力”,在項目演示前的培訓上,一位創投機構的投資者這樣對創業者們講道。而創投機構們則根據自己對項目的初步理解與判斷來進行選擇。“沒有得獎不代表項目不好,這只是一個初步的東西,項目需要更長的時間來與創投機構接觸、交流才能知道其是否確實有價值”,主辦方的人說。
“參加這樣的活動是我們常用的找項目方式之一,其它還有通過行業調研、朋友介紹等,目前找項目安排得非常緊張,周末也經常有類似活動”,聯想投資助理陳瑞表示。
IDG的另一位投資經理則表示,不僅僅通過項目秀,還通過許多其它的渠道來尋找項目,不過節奏的快慢要視不同項目的具體情況而定。
“原來的一些渠道也在利用,現在多了項目秀,還有其他的一些方式也不錯,所以也會經常關注一下”,一家外資創投經理人說。
“我們希望在創業者與創投機構間搭建一個沒有隔閡、充分交流的平臺。”縱橫合力的顧問人員說。
事實上,在北京,還有許多類似的活動在不定期地舉行著,如北京清科公司、易觀國際等,這些活動上不斷活躍著創投機構的身影。“現在是越來越經常能看到他們了”,一位創業者表示。
火熱的市場?
由于去年中國項目在海外資本市場的成功與高速增長的市場,許多創投的錢開始更多投向中國,據清科公司的資料顯示,去年全年有約40億美金新募資金針對中國,在此大背景下,除了通過接收郵件與朋友介紹,許多VC開始通過項目秀或其他論壇等方式來接觸創業者,而許多如縱橫合力的機構則正樂于搭建這樣一個平臺。
創業者的熱情也顯而易見,“我將以每天面談兩個、Email十個人左右的速度,將遍布在中國的風投掃蕩一遍。”陳曦在他的博客里這樣寫道。
“創業者突然多起來了,所以現在找項目和看項目的頻率比以前高很多,尋找項目的渠道比以前也多,”中科招商投資經理曹嬿表示,她已經參加了好幾次這樣的活動,“有一些好的項目,不過我們得一直繼續跟蹤,覺得確實不錯了才會投。”
當然,創投機構堅持著他們自己的認定標準。
“從投資者看一個項目,做的市場和走的方向有沒有潛力,還有就是這一批人有沒有執行力,這是兩個比較重要的因素。中國創業機會在哪里?第一是廣大市場優勢代表消費者服務的機會;第二個是零部件的機會;第三是低廉資源,代表了在外包服務上的機會。”智基創投合伙人陳友忠說。
“如果真的做到一個領域里面的前三位,我想拿到錢是比較容易的。創業者開始創建公司的時候,要想一想,是否真的對這一個行業很懂,比其他人了解得多,包括資源、金錢、關系,包括親屬所給的支持是不是足以使自己成功。”陳洪武表示,對于一個項目而言“是否能夠用低的成本來增加足夠多的用戶,而且不能用非正常的手段來達到這個目的。”
“我們會關注兩類,一類是對中國本土市場非常了解,技術背景和市場背景非常好,這樣的創業者他們出來之后很快組建強有力的團隊。在市場上能夠很快的盈利。二是有非常好的創意,同樣用傳統的技術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有一些突破,這樣很會吸引投資人的眼光。”曹嬿認為。
“從我們角度,一般是關注團隊,領軍人物有成功經驗。如果在以前的背景當中有比較好的成功的經驗,能夠帶領團隊,這一種模式在實施過程當中有挫折,他會及時地調整。”首信股份投資總監屈衛東表示。
不管如何,創業的環境正在向著更好的方向轉變,“2001、2002年的時候,做創投比較好過,現在相反了,手上有錢也難投出去,因為有太多同業在競爭。現在是創業好的時代,你只要有好的項目,找錢不會很難。”陳友忠笑著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