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動態 > 正文
 

房地產隱患為本 銀行業痼疾是根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22日 12:06 中國信貸風險信息庫

  內容提要:房地產泡沫擴大,并導致金融風險增加,學界與民眾自然都把矛頭指向了房地產業。房地產金融風險的加劇,并非單純由房地產業造成的。相對于金融系統,房地產業從總體上是被動的和從屬的。在目前的融資模式與機制環境下,房地產行業并沒有選擇余地,銀行業高房貸比例也是各家銀行逐利的結果。金融系統的任何病變都會導致經濟信號的扭曲變形,而任何扭曲變形都可能導致決策失誤并蒙受損失。

  欺詐、暴利甚至暴力都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房地產的形象代言人。于是,似乎

中國經濟的所有弊病都能從房地產身上找到根源。近來宏觀調控之下,房地產萎靡不振,金融風險增加,罪魁禍首自然也由房地產頂缸。不過,以金融系統之大,問題之深,小小房地產行業卻有無法承受的憂慮。

  金融系統的最大問題在于金融安全。如今房地產行業高達70%的負債率把房地產和銀行緊緊綁在了一起,房地產的不景氣讓整個金融系統為之憂慮。有專業人士認為,金融風險的增加源于房地產企業過于依賴銀行,融資渠道單一。但這種情況并不是房地產行業造成的,相對于金融系統,房地產行業從總體上是被動的和從屬的。

  中國房地產企業的發軔之初,基本靠土地利潤和銀行貸款,自有資金微乎其微。但是,對房地產企業而言,不管是國有還是民營,無非是一個賺錢機器,“有奶便是娘”,誰給錢都一樣。拿到錢有了地就有了生存的基礎,而不會有人去探討這錢來自國有還是民間,所考慮的無非是利息高低和方便程度。但是,在這一點上,房地產行業并沒有選擇的余地。從合法的渠道看,基本上一直是只此一家,別無分店。因此,如果要把融資渠道單一歸咎于房地產,實在是找錯了地方。從某種角度上看,“拓寬直接融資渠道是當務之急”,房地產行業是急也沒用,應該是金融主管部門之急,是放開民間和海外資本之急。有了“奶”,還怕沒人去吃?

  從銀行的角度看,房貸比例之所以高居不下,正是基于貸款給開發商的相對安全性。雖然主要是國有或者國有控股,商業銀行也并不是傻子,也要考慮金融風險和回報。在房地產高歌猛進的時候,貸款的安全性不僅有保障而且有比較好的回報。因此,目前的高房貸比例也是銀行系統逐利性的結果,是市場選擇的結果。

  在這一市場選擇的過程中,并不是房地產影響了銀行,而是銀行影響了房地產。融資渠道單一,限制了房地產的資金來源,貸不到款的企業因此完蛋。而貸款向房地產的過度傾斜又使得房地產行業獲取貸款比較容易,從而導致整個行業對銀行資本的過度依賴,缺乏內功,基礎不牢。在房地產的快速發展時期,這些問題都被掩蓋,但當銀根收緊,房貸門檻提高,房地產企業馬上像失去“毒品”來源的癮君子一樣虛弱,失去這根“支柱”的金融系統立馬惶惶不安。

  在這一過程中,房地產行業基本都處于被“喂奶”的地位,如果有什么“主動性”,也無非是為了爭貸款搞的“小動作”。這樣“小動作”如果得逞,正是暴露了銀行系統的管理漏洞。

  金融系統之所以和房地產成了捆在一起的螞蚱。原因有二:一是資本使用渠道單一,盈利能力弱;二是資金監管缺乏手段,風險控制能力弱。

  歸根結底,銀行系統還主要是體制性問題。作為這么龐大的一個巨系統,央行的政策,總行的要求,層層傳達層層衰減,到基層難免走樣。缺乏有效手段加上內部責權利的不統一和缺乏內部監管,往往導致大量不良貸款。同時,銀行系統還會受到來自各方的壓力,承擔了給一些國有企業輸血的功能。大部分這類“輸血”則是有去無回。相比之下,貸款給房地產還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至不濟還能落幾套房子。

  如果說國內經濟的種種弊端都能從房地產身上找到一點影子,那么這些弊端追蹤溯源,都能在金融系統身上找到根源。改革已進行了將近30年,而金融系統的改革一直滯后,這種“留給后人解決”的辦法實際上也在放大改革的風險。在以房地產行業為代表的經濟實體的壓力之下,金融系統的改革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作為國家經濟的神經,金融系統任何的病變都會導致經濟信號的扭曲變形,而任何扭曲變形都可能導致國家政策的失誤,并使經濟蒙受損失。

  房地產不過是被銀行慣壞的孩子,根本不足以承擔金融系統的問題責任。金融系統要硬起來,不能靠給房地產吃補藥,還要從自身去找原因,想辦法。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