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整合遭遇諸多難題 中國空調業面臨民企困境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22日 10:30 中華工商時報 | |||||||||
京龍 產能高速擴張后的民營空調企業,在綜合競爭實力不占優的條件下,急需尋求新的突破 據國家統計局2005年7月統計數字顯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同
面對緊縮性的調控格局,國企盈利能力卻遠遠落后于資金缺乏的民企。然而,專家認為,數據并不足以說明民企相對于國企在中長期發展中保持著競爭優勢。 空調業市場發展較為成熟,產業處于高度整合時期,在國家宏觀調控下,民營空調企業的發展窘境就尤為明顯。 狹路求生:融資渠道緊縮 空調業的“民企困境2003年便開始突現出來。2003年中國十大營銷事件中,高速發展的樂華空調轟然倒塌讓整個行業瞬間陷入深思。而半年后,迎燕、萬家樂、東洋接踵倒下,科龍陷入全面危機。迎燕是長三角保守型民營企業,一直在技術上尋求產業突破;而樂華是粗放型的,沿承了珠三角急功求利的投資商人作風,迥然不同的經營風格卻逃脫不了相同的宿命,這是中國空調業近階段一個明顯的競爭態勢。 盡管當時樂華空調最大股東長城數碼已宣告在香港破產,但以獨立法人注冊的樂華空調并沒有產生信譽危機,擁有相當品牌基礎和渠道基礎的樂華空調當時還在正常生產鋪貨,并完全可通過正常融資手段自救。 而實質上,后來樂華空調為此而召開的經銷商會議成了“討債大會,讓商家打款的希望徹底破滅。深圳某投資公司通過幾次談判后并不敢貿然下注,樂華空調最后的一線生機也就只剩下銀行信貸。但是在資本運營極不透明的財務狀況下,銀行不可能給 予樂華更多授信,在萬般困惑、無奈的等待中,樂華空調悲涼地走向消亡。 樂華雖然已經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但是這個在股權結構、商業渠道模式以及資本運營上可視作典型的民營企業,其留給空調業的反思,以及伴隨其衰亡的民企融資現狀并未時過境遷,目前許多空調二三線品牌實質上同樣面臨著當年樂華空調的境遇。 相反,在空調市場競爭如此嚴峻的今天,有著國資背景的諸如格力、海爾、美的、長虹等上市公司,近幾年的發展卻一路高歌。2004年的長虹,30多億資產損失并沒有引起企業內部經營運行的大動蕩。2005年通過營銷改制,一直被業界視為不入流的長虹空調輕而易舉地在短短幾個月內將銷量從50萬臺提升到100萬臺,國資背景的空調上市公司的競爭優勢也日趨明顯。中國空調業國企與民企的競爭現狀,正逐步發展為資本懸殊的不對等博弈。 此起彼落:宏觀調控下逐步邊緣化 宏觀調控是指以政府為主體,綜合運用經濟、行政、法律等手段對國民經濟運行的調節和控制,以保證國民經濟均衡發展,實現資源配置優化。 觀察家認為,既然是均衡手段,那么必然會有政策傾向性。在宏觀調控中,對國有企業的利好是顯而易見的。 雖然日前國家統計數字表明,民企應對宏觀調控優于國企,但目前民營空調企業在生產過剩需求不足的惡劣市場條件下,一方面要應對能源及原材料上漲而帶來的資源危機,另一方面,宏觀調控使資金緊缺的民營空調企業在現階段內,其產業規模的擴張與市場快速拓展都承受著巨大的投資風險。在未來3至5年內,民營空調企業會加快其市場整合的力度,同時,其中長期的戰略方針只能逐步轉向短期目標,以適應國家宏觀調控下的經濟環境。 而實質上,空調一線品牌幾乎全部是有著國資背景的,他們利用強大的資源優勢,在資金、研發、技術、產品、價格上對二三線的民營空調品牌全面打壓,民營空調企業的日子已經越來越不好過。據預測,2006年將有近1/3的空調品牌消失,這些企業無疑幾乎全部是中小型民營企業。 受宏觀調控影響,有著國資背景的空調公司,或多或少會得到政策性扶持,很大程度上可以緩解當前的競爭壓力。作為上市公司,其融資渠道也比民企寬松得多,健康的、可持續性發展的品牌中長期戰略,使得其在資金、政策、渠道、技術研發以及產業規模上保持著全面的競爭優勢。 戰略失誤: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 民營企業發展戰略過分體現經營者的個人意圖,戰略性決策失誤常常使公司失去可持續發展的契機。顧雛軍掌印后的科龍,國有資本幾乎全部退出,產能高速擴張,并大幅壓縮成本,技術研發投入減少、產品大范圍轉向低端,產業規模超常規發展,其企業戰略發展模式徹底民營化,但即使這樣卻仍然擺脫不了科龍在短短幾年內再次被賣掉的命運。近兩年來,戰略失誤是民營空調企業走向消亡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資產不透明化壓縮了民營企業融資渠道的同時,股權、財權更迭頻繁與過度集中,也根本無法使企業沿著既定戰略目標步入健康的、規范的資本運營。實質上,科龍退出之后,包括海信、長虹在內的許多企業都競相搶購,原因在于這個有著國企淵源的企業無論是渠道資源,還是資產狀況都相當明晰,而樂華、東洋、迎燕、萬家樂等民營空調企業卻是死后一本爛賬,誰也不敢接,經銷商給空調民企打款更是瞻前顧后。 就當下的空調業態來看,民企的急利性使其在聘請總經理或者營銷老總時,基本上是下達一個幾乎無法完成的營銷任務,而圍繞這個目標是很難制定一個完整、有效的營銷戰略,以保證各級經銷商的利益并且對品牌進行長期維護。空調市場受氣候因素影響非常大,急利型的運作模式使廠家與商家都提心吊膽地惶惶不得終日,許多民營空調企業已經脆弱到一個涼夏就會帶來滅頂之災。 捉襟見肘:質量問題暴露無遺 民企融資和管理的局限性以及資產質量特點,客觀上導致了其產品技術與質量的相對滯后。 隨著業態競爭日益激烈,融資渠道的緊縮使民營空調企業進入“急利型的資本運營時期,在一線品牌的打壓下,不得不降低材料成本、大幅減少技術研發的投入以應對市場競爭。 同時,國企在技術人才的儲備以及生產設備上都擁有相當優勢,空調民企在技術積累上較之國企存在明顯差距。 因此,在加大概念炒作的同時,空調民企不得不面對產品質量急劇下滑的現實,返修機成車拉回工廠或積壓倉庫,加上服務體系不健全,經銷商、服務商怨聲載道,民營空調品牌形象近年來因產品質量問題已嚴重受損。 綜合競爭:實力決定企業發展存亡 通過宏觀經濟環境、融資渠道、發展戰略以及技術管理等多方面分析與評估,有著國資背景的空調企業,在產品、技術、人才儲備以及資產狀況、資本運營與管理、企業制度規范化等綜合競爭因素上保持著明顯優勢。 應對全球范圍內的能源及原材料上漲,國企有著長期、穩定的供應鏈以及期貨計劃,企業生產管理與市場需求處于良性配備狀態中。目前,許多上游的空調零部件供應商對資金控制已開始嚴格,對中小企業尤其是資本運營不透明的民營企業,都要求有訂金甚至貨到付款,這對于商業庫存巨大、資金緊缺的空調民企猶如在傷口上撒鹽。 自1999年至2003年,國內空調市場需求量在短期內爆發出來,同時,中國入世也加速國內空調企業向海外市場的拓展進程,空調業還能保持相當利潤,而這一時期內民營企業紛紛加速產能的擴張。近兩年,隨著國家對社會福利、教育、醫療投入的加大、人均收入沒有明顯增長以及貿易壁壘等原因,國內外空調市場的需求增長已經明顯下降,供需失衡的行業矛盾進一步加劇,產能高速擴張后的民營空調企業,在綜合競爭實力不占優的條件下,已深深陷入“民企困境。 據中怡康數據顯示,1999年至2003年間,空調業前十名品牌中,國企與民企品牌各占半壁江山,2005年統計表明,如今前十名空調品牌中,僅剩下3家民營企業。空調民企將何去何從,是業界較為關注的焦點。 綜合上述,中國空調業的產業整合將繼續深化,中小型民營空調品牌也將大規模消亡,而少數民營企業則會通過產業并購的模式繼續存活,而帶有國資背景的上市空調企業,將以綜合競爭優勢主導市場。中國空調市場的未來走勢,并不能按傳統的思維模式,以渠道、價格等市場表現因素去評判,而要通過企業的綜合競爭實力去深度剖析。 從資產結構及質量、融資渠道、產品、技術以及管理的規范化等多方面綜合評估,未來三五年內,筆者最看好的是格力、海爾、美的、長虹這四個帶有國資背景的上市品牌。從整個空調行業的發展狀況來看,在市場高速整合的過程中,行業資源將重新整合和配置,社會的資金、渠道、市場、客戶資源將逐步向這些品牌高度集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