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EN記者 楊未宏 報道
“那邊電不到3毛錢,紹興要7毛多,土地成本和人員成本也要低許多。”浙江越紅集團的董事長金興全向CIEN記者說,他甚至斷言,“五年內紡織企業的生產線肯定都要搬走,這里只留下研發和銷售,因為市場在這里。”金興全已逐步開始把生產線向外地轉移并在陜西韓城并購了一家國營紡紗廠。
像他這樣想法的企業不在少數,由于東部沿海地區紡織、服裝企業近幾年來成本不斷上升,更多的東部紡織企業正在將工廠遷往江西、安徽,甚至遠在千里之外的新疆。一場聲勢浩大的產業轉移正在由東向西遞次展開。
西進運動
西進已經成為寧波服裝企業不約而同的選擇。早在2001年11月,浙江洛茲集團投資4500萬元的洛茲三峽服飾公司就在湖北秭歸新縣城正式投產。2005年9月,太平鳥宜昌生產基地和太平鳥中西部時尚品牌中心在宜昌開發區正式落成。在“第一梯隊”的引領下,寧波服裝產業的“西進運動”規模正日益壯大。
繼上海三毛西“嫁”重慶后,今年四月,山東如意集團投資40億在三峽庫區萬州建立的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緊密紡基地主體廠房即將竣工。CIEN記者獲悉,到年底,雅戈爾西部公司出品的15萬套西服也將在重慶下線。
“西進運動是中國紡織業的又一次產業轉移,此次轉移主要是近年來東部“民工荒”、“能源荒”、“土地荒”逐漸加劇,成本壓力加大所致。”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新聞中心孫主任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它對我國紡織業的結構升級,從紡織大國變成紡織強國,將產生巨大影響。“在產業轉移中,我們鼓勵產業升級投資,而不是空間上的簡單重新布局。”
據了解,在過去幾年中,紡織企業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長三角”,以及渤海灣地區和山東。業內人士建言:要充分利用中、西部資源和勞動力成本優勢,引導東部地區、沿海地區的紡織產業逐步將初加工、常規產品生產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使東部地區、沿海地區集中精力向研發設計、國際貿易和中高檔產品的方向發展。
創新模式
“如意在重慶投資的廠和基地,其實僅相當于一個生產車間。如意實行的是‘兩頭在總部,中間在西部’策略,即物流(供應)和商流(銷售)留在山東,只把制造部門擺到西部。為了更好地節約運輸成本,如意還要把產業鏈延伸到新疆去,投資建原料加工廠。”如意集團棉紡商流中心總經理孟勁松如是說。
無獨有偶。目前,上海紡控旗下的部分企業正準備搬遷到江蘇大豐的“新家”。上海紡控“當家人”肖貴玉認為,現代產業集群,不是空間上的簡單集中,而是在產業鏈上優勢資源的跨地域布局。上海紡控要把企業外遷至外省市打造產業群來構筑“身體”,把世界上最好的創意、品牌、設計等時尚元素引進來,打造“頭腦”。
肖貴玉上海紡控的戰略理想是:把位于上海市區的紡織制造實施提升式轉移,構建以優勢資源為依托的制造集群;把銷售和市場鋪在海外,構建起以品牌為載體的通道集群;把全球智力引進上海,構建以科技與時尚為核心的頭腦集群。
“科技創新、管理創新、產業整合的創新”三大創新能否突破,直接影響到2006年紡織行業的健康發展。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表示,把東部的管理優勢、先進技術向西部延伸,同時發揮西部的能源、運輸等優勢,用先進生產力來武裝傳統產業。其影響不僅是簡單地解決就業問題,而在于創造可持續發展和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
業內人士向CIEN記者指出,紡織企業內分工將取代企業間分工成為我國分工的主流,中西部的欠發達地區更多的企業將成為國內外優勢企業的“生產車間”。現代產業集群不應再是空間上的簡單集中,而是在產業鏈上從以往的“為我所有”上升到“為我所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