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的創富階段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10日 18:39 贏周刊 | |||||||||
□朱志礪 一些商界實業界朋友,經常感慨,生意越來越難做了。這是怎么回事呢? 從宏觀經濟角度說,中國從上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完成了從短缺經濟到過剩經濟的轉變。
1970年代,中國盛行“割資本主義尾巴”,商品經濟受抑制,表現在市場上,就是什么消費品都嚴重短缺,不僅商品短缺,連服務也嚴重短缺。所以說,80年代是充滿夢想的年代,只要有膽“下海”做生意,基本都能賺錢。 到1990年代中后期,市場上的商品與服務開始豐富起來,競爭越來越激烈,中國的宏觀經濟進入了過剩時代,特別是兩件事情加劇了經商環境的惡化。一件是集體企業轉制和國企改革,下崗分流人員被逼進入商界做小生意。本來,投資經商應該是有雙重收益的。比如,花3萬元開家士多店,是應該計算兩份收益的,一是3萬本錢的投資回報,二是日夜守著士多店做生意的人工工資。但是,由于下崗工人既缺投資渠道,又缺就業機會,他經商就不計較投資回報也不計算勞動力工資,只求能糊口,這就使得經商利潤一再下降,最后大家都喊生意難做。 第二件事是積極的財政政策,投資拉動需求。1990年代后期,為了拉動GDP增長,采用了加大投資的方式,雖然政府投資中大部分都是公共設施,但是,當投資作為刺激經濟增長的工具后,隨之而來的企業投資和其他民間投資,卻有相當一部分要轉化為產能。本來就嚴重過剩的經濟結構,現在更懸了,比如轎車,國內市場容量也就三四百萬臺,產能卻達到了1000多萬臺,像紡織、制衣、家電、化工等等行業,幾乎全部都是嚴重過剩。 當商品和服務都嚴重過剩時,價格戰就是贏得市場的基本策略,誰的日子都不會好過。 上面我們是從宏觀經濟的角度說事,F在,我們再從創業者角度來闡述老朱的創富四段論。 第一階段,拼膽量。改革開放初期,由于市場嚴重短缺,所以,剛剛開放的中國是遍地商機。但是,非常有意思的是,“先富起來”的第一批人,不是城市的勞改釋放犯,就是農村二流子。所以,第一批經商者幾乎清一色都是有污點的人物,頗有點破罐子破摔的意味。一直到步鑫生、年廣久等人物成為媒體風云人物,成為政協委員人大代表后,這個社會才確信,改革開放是真的,不是誘蛇出洞,而后才有了辭職或停薪留職“下海”這事,中國的創富也相應進入到了第二個階段。 第二階段,拼技巧。80年代中期,開制衣廠的步鑫生和生產“傻子”瓜子的年廣久,是創富者的典范,他們得到了官方的大力褒揚,由此引發了席卷中國內地的經商大潮。中國社會的價值觀,也從政治性的革命精神,轉變到了金錢至上的拜金主義。經商的人多了,競爭自然就出現了。第一階段是沒有競爭的,只要有膽就能贏。而第二個階段中,由于競爭的出現,創富者開始重視營銷技巧。 第三階段,拼管理。隨著供給越來越充分,市場豐富充裕起來,而對企業來說,這意味著競爭越來越激烈。要在市場上立住腳,切一塊蛋糕越來越不容易。這個階段的企業開始重視產品質量,功能,款式和性價比。創富者的兩個關鍵詞,一是研發,二是成本。 第四階段,拼戰略管理能力。大約是從1996年開始,國內各個行業的產能都出現了結構性過剩,對國際市場的依存度也越來越高,亞洲金融危機開始出現,并波及國內金融和市場,企業經營環境嚴重惡化。面對環境變化,國內大企業如萬科、美的等,都開始了業務結構和組織結構的戰略再造,為做大做強奠定基礎。與此同時,中小企業的經營卻越發艱難。這個階段的關鍵詞是:結構,流程,再造,重組。 我們把創富四階段論綜合起來看,可以看到這樣一個明顯的脈絡: 在第一個階段,市場對產品和服務極度饑渴,只要有供給,就不愁沒銷路。而在第二個階段,由于競爭的出現,銷售需要技巧了,那是推銷員和營銷策劃人員的黃金時代。到第三個階段,隨著產品與服務的供給開始過剩,人們明白了一個道理,最高明的推銷員,最完美的營銷策劃,也無法把價高質次的產品賣出去。于是,企業開始重視產品功能質量和價格,是為管理時代。如果說第三個階段,企業視野是內斂的,那么第四個階段階段,就是企業與環境互動的時代。所謂戰略,就是企業應對環境的急遽變遷,尋找機遇,規避風險的企業再造謀略和行動方案。如果說管理是一門關于企業如何“做好”的學問的話,那么,戰略就是一門關于企業如何“做對”的學問.現在,技術進步,社會結構和市場結構都在劇烈變遷,“做得對”比起“做得好”來說,要重要得多。戰略知識比管理知識更重要。 回顧中國的創富者歷程,可以看到,這有如是一場馬拉松淘汰賽,每一個階段都有大批創富者被淘汰出局。第一階段的風云人物如步鑫生、年廣久、牟其中等,幾乎沒有一個幸存下來。而且,這場淘汰賽還在繼續進行中。 至于第四階段的創富者要學習哪些知識,這是另一個問題,需要“下回分解”了。(作者系資深企業戰略咨詢師、創富顧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