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學工業成為中國擁有自主創新技術的重要領域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07日 14:20 中國質量報 | |||||||||
□王爭 馬蕭蕭 2005年底,一項新技術問世了:可用于光通信和數碼相機產業以及高檔工藝品制作的無砷無鉛特高折射率光學玻璃,在上海研制成功并進入中試生產。新產品可以簡化光學系統,提高相機成像質量,提高微透鏡的分辨率,還是理想的紅外光學材料。這種無砷無鉛的特高折射率光學玻璃所具有的優異性能,受到海外企業的好評。該產品的研制成功,無疑為中
光學作為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科學在基礎科學與高新技術的發展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從日常生活用的照相機,到醫療應用的光學儀器;從街頭交通監視器的攝像頭,到航天航空使用的測量和定位工具,光學的應用無處不在。在強烈的民族意識推動下,我國的光學工業艱難起步,經歷了從小到大、再到輝煌的發展之路。 相機產業:“不死鳥”領軍崛起 民用相機產業是中國光學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進口相機的沖擊下,在從傳統光學照相機轉型至電子相機以及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興起的數碼相機的過程中,國內相機工業生產體系在與國外相機大廠的合作、合資下,開始解體,不少企業相繼合并或者退出。 在眾多廠家紛紛退出歷史舞臺的時候,“鳳凰”光學卻一家獨撐,完成從生存到飛速發展的跨越。“鳳凰”之所以能在困境中堅持下來,是因為它有堅定的民族精神。“鳳凰”沒有與外資品牌合資,我國加入WTO后,傳統相機業面臨滅頂沖擊。“鳳凰”人表示:即使鳳凰倒下也將是最后一個倒下,最快一個爬起來。正是出于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愛國精神,他們不論在多么困難的條件下也要努力維持“鳳凰”這一民族工業品牌。 經歷多年的發展,“鳳凰”最終成為國內最大的光學儀器生產基地。“鳳凰”光學儀器集團公司躋身國家大型企業行列,擁有2000多臺各種設備與精密機床,具有雄厚的光學生產、模具制造、精密注塑、表面裝飾等科研和生產加工能力。鳳凰相機在國內市場占有率近年來穩步上升,并連續5年位居國產品牌之首。其生產的望遠鏡、生物顯微鏡、大地測繪儀、影視機械、光學元件、光學設備醫療器械等產品,已經占據了國內同類產品市場的相當份額。其中,照相機和顯微鏡還大量銷往世界10個國家和地區。 作為中國相機行業的一只“不死鳥”、中國光學行業惟一的一個“中國名牌”,“鳳凰”可以說歷經風浪。在中國相機企業的滄海浮沉中,“鳳凰”堅定地固守著民族品牌信念。 光學鏡頭:國內企業奮起直追 照相機、掃描儀、傳真機、閉路監控、可視對講等設備,都離不開鏡頭,可以說,鏡頭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鏡頭是一個邊緣性產業,產品主要為成像設備配套。因此,鏡頭制造商必須緊跟成像設備制造商產品更新換代和技術革命的步伐,才能獲得自身良性發展。 鏡頭在攝像機成本構成中的比例為20%左右,是攝像機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攝像機從高端到低端完整的產品鏈相對應。經過幾年的迅速成長,中國鏡頭市場總量已達到1.2~1.5億元,而且仍以20~30%的年增長速度遞增。中國鏡頭已經成為世界鏡頭產業中一支不可忽視的生力軍,中國鏡頭出口比例已占到45%以上。 就可拍照手機而言,目前國內手機的像素大多在30萬左右,百萬以上像素的手機鏡頭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手機制造業也許會越來越陷于價格戰,但手機鏡頭這樣的高附加值配件行業卻大有可為,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鳳凰”抓住這難得的機遇,依托自身雄厚的光學研發能力,積極進行產業延伸,進行數字相機鏡片鏡頭、手機鏡頭的生產制造,大踏步進軍高科技領域。企業專門成立了特種加工微小球面車間,經過長期努力,達到了年產200萬只的加工能力。據介紹,“鳳凰”的新經濟產業中,70%在鏡頭。 縱觀世界鏡頭市場格局,日本鏡頭仍然是領導者,韓國、臺灣、中國大陸的鏡頭廠商正在奮起直追。近年來,國內鏡頭制造商也十分重視技術革新和產品創新工作,有實力的企業紛紛引進先進設備和工藝,比如許多廠商引進了數控車床和先進的鏡片研磨技術等,使產品品質和穩定性有了大大提高。 光學技術領域:穩定發展中尋求突破 技術是產業的原動力,光學基礎學科的技術與科研創新近年來也在尋求新的突破。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光電工程研究所多年來一直致力于光學基礎學科的科研工作,光學測量、光電技術以及信息光學等領域的科研成果在國際國內都有很大的影響力。近年來,該研究所在國際學術前沿努力拼搏的同時,也注重解決國民經濟中所需技術的研究和開發。近5年間,共承擔科研項目63個,其中16項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項為“863”高新技術。 據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光電工程研究所前所長、國家重點實驗室(清華)主任張書練教授和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楊昌喜教授介紹,該研究所自2000年以來所獲得的國家專利已經有20多個,與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等國家有著密切的交流與合作。目前,在相機鏡頭、醫療設備和信息等行業,我國與國際基本上是同步的,生產方面并不落后,尤其是光盤的產量在世界處于領先位置。雖然有些核心部件還需從國外進口,但國內的研發能力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張書練說,他走訪過國外很多大學的實驗室,我國尤其是大學里面實驗儀器等硬件設施和國外并沒有差距,有些甚至比國外還要好。 國家“863”計劃光纖通信系統中的偏振摸色散效應課題負責人楊昌喜教授表示,我國光纖在通訊產業中的應用已經有相當高的比例,并且作為內窺鏡的光傳輸渠道應用在醫療事業上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張書練說:“目前我國光學科技研發與產品生產與應用之間的聯系還不夠完善,將研究成果應用到生產有些環節還需要改進。”他說,這個過程需要時間和人才的積累。令人欣喜的是,國家一直都很重視科研與體制創新,近年來對科研項目以及基礎設施的投資也呈上升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