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EN記者朱力 北京報道
長期波瀾不驚的中美航線競爭驟然升級。
據悉,原定于今年1月份開始的中美航權談判,據稱也將延期舉行。美國運輸部部長諾曼·峰田的臉上漾起難以抑制的笑容——世界上最大的航空市場被打開了。而中國航空公司
突然面對世界上最強大的航空公司群體競爭,顯得有些措手不及。
據美國媒體預計,中美航權的開放將給美國公司帶來上億美元的經濟利益;而對中國的航空公司來說則將是一場慘烈的游戲。
美方迫切增航
2004年7月24日,一項從“根本上重塑中美之間商業航空關系”的協議——《中美航空協定》在北京簽署。這是一份普遍稱為“里程碑式的協議”。協議給予了美國企業大舉進入中國航空市場的機會,中美兩國之間的航班可以在未來6年里,從目前的54班達到或超過249班;同時,雙方可分別再指定5家新的企業加入中美航線的運營。
在新協議刺激下,美國各大航空公司開始加大在中國的營運、投資力度。結果是,僅僅美國5家航空公司美聯航、美西北、聯合包裹、聯邦快遞、美大陸航空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就將所有新增加的航班數量用滿,并開始期待著定于2006年的中美航權擴大談判的開始。
據介紹,此次談判是因為2004年7月24日簽署的《中美航空協定》規定,2006年中美兩國政府代表將再次會晤,審查該協議的執行情況,并根據兩國航空運輸的最新發展情況考慮進一步滿足兩國間的航空運輸需求。
在此次談判過程中,美方明顯顯得比中方迫切。這很好理解,因為美聯航、UPS等5家美籍航空公司目前已經把2004年簽署的中美航權談判規定的航權全部用盡,但由于機隊數量、航線網絡等方面的不足,中國航空公司至少有一半航權尚未使用。
UPS亞太區總裁肯·托羅興奮地稱:“這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協議會對中美兩國產生深遠影響,它將加速進出口中國的貨物流動。”
所以在談判前,美國運輸部就已經對外吹風說,計劃在2006年與中國展開新一回合擴大航權談判,目標就是全面開放雙邊航空運輸,“減少設限”。
航權對等中的不對等
航權開放只是在座位數、貨運量上對等,但是中方卻沒有力量運營這些航線,這是不對等的。國航副總經理王振剛也表示,由于目前國內航空公司實力欠缺,導致客貨運航班大都是空艙從美國飛返,結果造成在中美航線上,國內航空公司處于整體虧損狀態。
記者采訪了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經濟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江涌,他指出,一方面,盡管中國航空公司可以飛往美國的航班數量與美國航空公司飛往中國航班的數量相當,但實際上,美國公司不夠用,而中國公司則用不足。
中國民航年貨郵周轉量為30多億噸公里,美聯邦快遞一家的年貨郵周轉量則為100多億噸公里。中國航運公司與美國航空公司的貨運實力相比根本就不在一個數量級上。據調查,目前約有2/3的國內航空貨運由國外航空公司承運,其中大部分落入美方承運人囊中。
“中國目前只有十幾架貨運飛機可以飛越洋航線,而美國有上千架,你讓我們怎么競爭呢?”一位業內資深人士憂心忡忡地說,在中國的國有航空公司看來,在實力相差如此懸殊的情況下,開放意味著滅亡。實事求是地講,給了你航線,你連必備的飛機都沒有,還有什么航權對等可言?
另一方面,中國國內航空公司規模小,盈利能力差,目前還處在“價格戰”這樣的初級競爭階段,各航空公司經營內容趨同,沒有層次,產品缺乏特色。美國航空企業則是在經歷了國內航權開放、價格混戰后成長、壯大起來的,奉行的是多元化的經營戰略,擁有全球航空運輸總量的40%,是名副其實的世界航空界的“巨無霸”。實力如此懸殊而相競爭,“航權對等”原則的意義自然遭受很多國人懷疑。
開放:是否適當?
航空公司紛紛用沉默來表示不滿,甚至在公開場合委婉批評民航總局“過于開放”的姿態。國航副總裁楊麗華就曾在中歐航空峰會上提醒稱,如果過早地實行航權自由化,會給國內的航空公司帶來不小的壓力。
更讓中國航空公司不滿的是,“開放天空”并不是中國加入WTO協議中做出具體承諾的東西。有關方面突然在此方面走得那樣遠,著實令他們感到吃驚。
不過,民航總局對此次談判一直持歡迎態度。“所有的安排,雙方的權利都是對等的。”國家民航總局國際司司長王榮華曾公開表示。事實也確如他所言,在中美航空協議中,所有的條款都是一一對等的。
民航總局的這種態度在中國民航干部管理學院法學教授劉偉民看來是很正確的,他對記者說,對外開放是中國民航業的大勢所趨。
他認為,航權開放首先有利于地區經濟的發展。他舉了個例子美國戴爾公司來廈門建廠戴爾提出條件,要保證產品從廈門運往芝加哥只用36小時,只能空運。但是如果由國內航空公司運輸,從美國飛返很難保證客貨運載,就會造成虧損。為解決這一問題,廈門市政府就通過和民航總局協商,在2003年對新加坡航空開放廈門的第五航權,最終促使戴爾在廈門建廠,給當地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其次,也有利于確立國內大機場的亞太航空樞紐地位。劉偉民說,中國的周邊國家現在都具備國際級的大機場,對中國形成了一個包圍圈,從而弱化了國內北京、上海、廣州機場的航空樞紐地位,使得從中國內地運往歐美的客貨都要經停這些機場,這樣大量的運輸利潤都被周邊這些機場攫走了。解決這個問題只有一種辦法,就是開放國內的航權。
第三,隨著北京、上海、廣州機場亞太地區航空樞紐地位的確立,由于國內大的航空公司都在這些機場設有基地,必然在和國外航空公司的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從長遠看,也有利于國內航空企業的壯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