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四川王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調查
究竟通過何種途徑,才能在保護與發展、管理與開發之間尋找到一個符合科學規律的平衡點?這是一個長期困擾著全國眾多自然保護區的重大問題。
位于岷山山系腹心地帶的四川王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通過多年實踐,探索出一條“以
科研項目帶動保護、用科學手段有序開發”的可持續創新發展模式。他們在國際科研合作、社區參與、高端生態旅游、生物多樣性監測巡護等方面積累的豐富經驗,不僅使保護區逐步成長為國內外相關組織互相交流、人員培訓的基地,而且為我國長江上游乃至更大范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提供了清晰、有效的實踐思路。
依托科研項目——建立科學保護平臺
始建于1965年、位于四川綿陽市平武縣境內的王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全球生物多樣性核心地區之一的喜馬拉雅—橫斷山脈。它是全國最早建立的以保護大熊貓及其棲息地為主的自然保護區之一,是大熊貓棲息地的重要走廊地帶和連接岷山大熊貓種群的樞紐,總面積322.97平方公里。區內保持了完整的自然生態系統,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其原始性、多樣性、稀有性、代表性名揚中外,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就有大熊貓、金絲猴、扭角羚、云豹等7種。
作為一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王朗的核心任務是采取一切科學合理的手段,使區內的珍稀野生動植物資源及其棲息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和管理,但自身的科研技術力量不足怎么辦?
從1996年開始,保護區的管理者將王朗的科研需求與國內外科研組織、大專院校的科研任務有機結合起來,首先搭建了一座座雙方共贏的“科研平臺”。據保護區有關人士介紹,為方便國內外科研人員開展工作,按照保護區總體規劃,他們改建了原有宿舍,并新建了數棟專家樓。
王朗保護區陳佑平處長告訴記者,1997年以來,保護區通過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資助的“王朗保護區有效管理項目”、“平武綜合保護與發展項目(ICDP)”,引入北京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四川大學、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四川省林科院、四川省社科院等多家單位開展合作,陸續有4500人次的科研人員在保護區工作,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北大項目最終了解了王朗周邊大熊貓及棲息地狀況,找到了影響棲息地隔離的機理,提出了大熊貓連接點建設的保護策略。
讓專家參與王朗管理、建立專家網絡,構建王朗外部支撐體系,是保護區近年來摸索出的一種特色科學管理模式。陳佑平舉例說,1998年以來,四川省林科院在區內進行“王朗羊肚菌人工馴化栽培”試驗,保護區就臨時聘任該項目牽頭人為科技負責人,除開展栽培試驗外,還協助保護區管理科研工作,讓區內工作人員也受到了培訓。一個專家在王朗的研究也許只有一次,但保護區及時將他們納入自己的專家網絡,根據工作需求隨時溝通、請教。專家網絡充分增加了王朗科研合作的附加值,運用專家資源有效地轉化成一種管理機制。
“高端生態旅游”——打開協調發展窗口
按照規劃,王朗保護區目前劃分為實驗區、緩沖區和核心區3個區域,其中核心區面積28202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87.32%,該區域是保護最完好的自然生態系統,是大熊貓等珍稀瀕危動植物的集中分布地。除生態監測、科學研究等必要設施外,不得設置任何影響或干擾生態環境的設施,并嚴格控制人為活動;緩沖區面積2587.5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8.01%;實驗區面積為1507.5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4.67%,該區域人為活動相對頻繁,科學實驗、高端生態旅游就在這一區域。
發展高端旅游是王朗保護區的一種新探索。2月15日,王朗的氣溫依然在-12℃左右,天空飄著雪花。站在保護區特別修建的“生態小道”上(這是一種高于地面的、可防止步行者踩踏原始生態植被的木質專道),綿陽市林業局副局長、平武王朗白馬風景區管理局局長王忠雪向記者介紹了保護區近年來摸索出的“高端生態旅游”的模式。
所謂“高端生態旅游”,是王朗保護區以保護利用為原則,主要面向研究人員、環保愛好者等少數人群開放的小規模旅游項目,其內容和一般旅游項目有很大區別,主要包括參與大熊貓保護監測、了解野生動物棲息地、鑒別珍稀植物、氣候監測、了解周邊少數民族生產生活等。
王忠雪介紹說,近年來王朗高端生態旅游產生的近180萬元收入全部反哺于保護區的建設。王朗成為目前國內唯一開展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旅游的保護區,這一創新模式使保護與發展協調推進,使保護區的發展建立在一個科學、可持續的平臺之上。2002年5月,在加拿大召開的世界生態旅游大會上,王朗案例被作為發展中國家的生態旅游基準受到推薦。近年來,王朗的管理人員也逐步成長為“培訓者”,已分別為聯合國糧農組織、德援項目、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有關大專院校等作過生態旅游的培訓。
社區共管——探索可持續發展模式
在王朗周邊,生活著一支古老而獨特的白馬藏族,其語言、風俗、歷史文化有別于其他民族,并保留了原始、古樸的文化傳統,與王朗的自然風光一起構成了獨具特色的生態旅游景區。平武縣縣委書記廖明介紹說,他們統一規劃了白馬地區的旅游發展,在當地社區少數民族村寨開展野生動植物保護的宣傳教育和生態旅游知識培訓,開辟“民族奇葩白馬風情”旅游景區,找到了當地群眾經濟發展的出路。平武縣委副書記、白馬藏族干部尤珠不無自豪地告訴記者,如今,開展“白馬風情游”的白馬藏族家庭一年的純收入可達20萬元左右,“比你們北京人高多了!”現在白馬藏族同胞都非常支持生態保護。
陳佑平告訴記者,從保護區管理的角度來說,其實這是一種社區共管的嶄新模式,它要求保護區周邊社區參與保護區自然資源的管理,保護區同時幫助社區發展社會經濟,幫助他們建立自我認識和自我發展的能力。除了增加群眾的旅游收入,保護區積極為社區出主意、找項目,指導社區項目運作,使當地群眾直接或間接獲益,分散了當地的富余勞動力,減少了非法入區的人次,同時以點帶面,促進了其他農戶參與生態旅游的積極性。
綿陽市委書記譚力指出,王朗保護區的生命力就在于原生態的自然環境,越是原生態的,就越有生命力。保護了原生態,實際上就是保護了王朗及其周邊地區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