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向供貨商收取的“進場費”等多種費用,屬“國際慣例”,還是“苛捐雜稅”?25日,四名不堪重負的供應商代表向記者反映超市“圈錢”內幕。
此前,他們已向廣東省部分人大代表反映情況,陳亞汗等11名代表在省人大會議期間聯名提出相關建議,希望有關方面對超市暴露出的問題進行立法監督。
一年到頭雜費不斷
“又來了!”一紙來自某超市的收費通知書,令供應商徐女士頭痛不已。徐女士是酒類供應商,一年前,她從易×××超市撤架了。她說一年到頭雜費沒完沒了,生意實在沒法做下去。而供應某知名水餃的黃先生也因承擔不了又多又重的雜費而撤出好××超市。
據供貨商們反映,幾乎所有超市都向供應商收取多項雜費,雖然各超市收費額不一,但一般超市在新店開張或周年慶祝等都向每個供應商收取1000元以上。一位供貨商算了一筆賬:按每種商品100元計,100元×15(分店)×20000(品種)=3000萬元。過一個節,超市就能圈錢數千萬元。
最驚人還是進場費
更具有爭議的是“進場費”。當供應商多年的陳先生說,行內人都知道,超市有個“行規”:供應商供貨給超市銷售,要先交納一筆驚人的進場費。如好××進場費至少要5萬元。陳先生供應的海產品,有超市曾開出10萬元的進場費,后來超市看在該產品是綠色食品、銷路又好的分上,降低進場費,但仍高達7萬元。
陳先生說,超市越來越普及,產品間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為了生存,要繳高額進場費,超市與供貨商形成“周瑜打黃蓋”的局面。陳先生為普通超市算了筆賬:如果每個商品供應商按5萬至10萬元進場費計算,每個超市按1000個供應商計算,單進場費就逾億元!這是個驚人的數字。
據陳先生說,廣州以及深圳、東莞等地的超市,只有極個別在認可產品的情況下不收進場費,其余超市都收取,這儼然成為“行業慣例”。
最終受害的是消費者
其實,超市向供應商獅子大開口的結果,最終會讓消費者權益受損。供應商黃先生說,超市進場費高、雜費多,導致一些品牌商品進不來或撤場,消費者少了選擇余地;同時,為應付種種收費,供應商只能通過降低成本的方法來求生存,由此造成質量下降。
供應商代表無奈地說,關于超市收費問題,他們曾到各處反映過,得到的答復往往是一句:“這是商業行為。”他們希望對超市立法加以監管,讓超市透明起來,營造公平環境,也讓消費者放心。
超市說按慣例操作
一位大型民營連鎖超市的高層管理人員用“競爭激烈、壓力巨大”來概括超市的經營管理。他承認,供應商反映的收費問題都是實情,但也是超市行業的慣例。由于相關法律法規尚未出臺,目前各大超市是按此慣例操作的。
《羊城晚報》/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