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動態 > 行業專題--醫藥業 > 正文
 

印度升級青霉素戰 國內藥企應對反傾銷步調不一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27日 00:58 中國經濟周刊

  “如果印方的反傾銷真的很讓中國企業‘受傷’,那么‘住院’的很可能是印度的相關產業鏈。”面對印度人醞釀了兩年并一再升級的“青霉素”戰爭,中國企業似乎成竹在胸。但幾年來疲于應對價格戰的國內企業,在共同應對反傾銷調查上顯得一盤散沙,并缺乏經驗。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李萌/北京報道

  缺乏交流

  醫保商會熱心腸難起凝聚作用

  “我們只負責組織工作”,中國醫藥

保健品進出口商會(下簡稱醫保商會)法律部主任官云寧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

  1月21日,在該商會召集下,國內青霉素工業鹽主要生產企業代表們緊急進京,商討印度工商部對中國青霉素工業鹽(以下簡稱工業鹽)首次發布反傾銷調查的對策。此次印度發難,始于5天前印度商工部反傾銷調查當局發布的公告:對來自中國的盤尼西林G(主要是工業鹽)提起反傾銷調查,并要求涉案企業40天內提交問卷的時間。

  而實際上,這次醫保商會的“熱心腸”也并沒有完全起到想象中的那種“同仇敵愾”的凝聚作用,華北制藥、哈爾濱制藥、魯抗醫藥進出口公司、河南新鄉華星藥廠、石家莊制藥集團、四川制藥、張家口吉斯特-布羅卡德斯制藥有限公司、張家口東方醫藥進出口公司等與會的9家藥企雖都表示將積極應訴,但對于在正式收到立案公告后,由商會代表企業向印度調查當局提出延期答卷的申請的建議卻只是“基本同意”,而且在如何準備的問題上也并沒有和醫保商會進行更多的交流。

  2月20日,記者致電醫保商會法律部,官云寧主任告訴《中國經濟周刊》:“應訴工作還是他們企業各自分頭去做,自己做自己的”,記者隨后問起是否了解各方的準備工作進程,“這個我不大清楚,應該是都在做,華北制藥他們好像已經在進行法律咨詢和聘請律師,其他的還都沒溝通,具體到了哪一步,我不知道”。

  記者隨后致電張家口吉斯特-布羅卡德斯制藥有限公司,電話先后被轉至工程部、財務部,兩負責人均表示毫不知情,直到電話打到商務部,項威部長才明確表示,公司還并沒有進行法律咨詢,更沒有請律師,“現在正在填表”。所填的“表”,就是由印度工商部網站上提供的“反傾銷調查問卷”。據專家向記者介紹:調查問卷有兩個部分構成,一個是市場經濟問卷,一個是傾銷調查問卷,對于企業來說相對有難度的是前者,因為必須要進行很多的論述來證明你的市場經濟地位。

  兵貴神速,對于這次“中印醫藥行業首次反傾銷案”,國內企業顯得有些慢不經心。

  而此時,據印方要求的各應訴企業提交答卷的時限只剩5天。

  “雙輸”的結局?

  據《中國經濟周刊》了解,在印度公布的調查期內(2004年10月1日至2005年9月30日)張家口吉斯特-布羅卡德斯制藥有限公司出口的青霉素工業鹽占中國總出口份額的14%,是國內第二大青霉素出口商,且該公司的最主要產品就是工業鹽。

  “我們也有歐洲和日本市場,但印度是我們的最大市場”,項威顯得非常謹慎:“如果應訴不利,當然會帶來一定的損失,但具體有多少,我還不能說。”

  “其實(印度)提出反傾銷,對我們不利,對印度的企業更為不利,”項威說,“他們的進口商損失會非常大,還有那些采購青霉素的制藥廠”,他指的是采購中國青霉素作為生產阿莫西林等半合成系列產品的中間體的企業,例如阿拉賓度、魯賓公司。

  “所以他們內部也有分歧,有爭端”——這讓項威感到有些樂觀。

  幾乎所有的國內企業都認為,在青霉素產品的競爭戰中,中國一直是處于上風。從2003年10月至2005年3月,印度青霉素工業鹽的進口增長250%,進口量達9000萬億單位,其中90%以上來自中國。而印度國內的生產商也一減再減,或停產或轉產,恍如青霉素市場已完全成為中國天下。

  但同時這也給印度制造了制裁的最好借口。早在2004年7月,印度對我國青霉素啟動3個月“特定產品過渡性保障條款”的時候,就已經傳達出印度的這種訊號。有業內人士認為,為這次的反傾銷,印度已經醞釀了兩年。

  但更多的人顯然并不把這件事放在眼里,似乎有很多細節可以為之佐證,比如印方并未通知我外交部。

  這次反傾銷訴訟,起訴方為印度南方石化工業公司,也是目前印度國內工業鹽的最主要生產商。“印度生產商技術設備、生產手段落后,成本下不來”,項威表示,如果印方的反傾銷真的很讓中國企業“受傷”,那么“住院”的很可能是印度的相關產業鏈。

  但情況并不像這些企業所描述的那么樂觀,北京小耘律師事務所張毅律師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根據國際慣例,如果反傾銷調查終裁成立,印度當局將有權向中國相關企業征收最高為84.92%的進口關稅,對這些企業來說將是毀滅性打擊。

  初裁之后雖有終裁

  連鎖反映后果難以想象

  “我們目前的主要工作就是申請延期答卷,好讓我們的企業多做一些準備,做得充實一些”,醫保商會法律部官云寧部長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他們希望企業們不要掉以輕心,必須把應戰的工作做好。

  據張毅律師介紹:現在已經有一家企業找到他們,目前我們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是填問卷,因為初裁主是要根據問卷的回答情況來評判是否構成傾銷,問卷提交之后印度商工部會派出調查員來進行情況的核查,主要是財務、成本、費用等方面,實際上是每一項生產要素都要核查。根據核查各企業的不同情況作出不同的裁判,“主要是出口價格,價格不同判決的結果也不同,有些企業要繳付的傾銷稅可能要高于84.92%,有的企業可能不用交,都是根據你的出口價格和成本核算來決定的。”他談道:“按照慣例,初裁一般是會在提出訴訟的6到9個月之間做出。初裁作出(構成傾銷)后,企業能挽回損失的一個做法就是進行價格承諾,比如約定一個對方可接受的價格來進行出口,實際上相當于各退一步。”

  “如果初裁作出了像印度要求那樣的判決,雖然我們可以繼續等待終裁,但印度已經可以加收一部分的反傾銷稅了,我們企業的厄運就來了”,官寧云表示,假如應訴的第一步走不好,后面的工作難度就更大了。

  她還表示,在應訴策略上,反傾銷的行業損害抗辯由商會統一協調,傾銷抗辯則由各企業單獨進行。

  有人擔心,在由企業進行的傾銷抗辯會有很大難度,“我們這些出口企業的價格競爭是難免的”,項威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畢竟是市場經濟”。據悉,中國醫保商會之前曾兩次出面協調,促使國內幾大廠商達成“青霉素工業鹽生產企業自律協議”,以規避低價競爭引發的惡果,但總有一些企業唱反調,使協議流于一紙空文。

  印度目前是世界第一的反傾銷訴訟發起國,對華的反傾銷訴訟也是在世界各國中數量最多的,而且數字上漲的幅度很快,每年的案子都有很大幅度的增加。有法律專家認為,針對我國某些產品的反傾銷案,往往不斷地引發連鎖反應,使其負面影響不斷擴大。例如我國自行車及其配件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不斷遭到反傾銷投訴,如加拿大、歐共體、墨西哥、土耳其、巴西等,使得該產品出口面臨極其嚴峻的形勢。

  反傾銷案一旦產生,就會對涉案企業產生影響,因為案件調查處理通常都需要一年或一年以上時間。在此期間,該產品進口商一般都不會大量訂貨,如果初步裁定構成傾銷,進口商需在進口產品時繳納保證金,這些都會對出口企業帶來直接影響。

  反傾銷訴訟案的發生還會產生其他的連鎖效應。如出口產品被征收反傾銷稅后,由于出口受阻,就會返銷國內,沖擊國內市場,使國內市場供求失衡或物價非正常波動,影響國內相關行業的正常發展。

  “對于國內企業來說,如果這樣,就意味著失去整個印度市場,后果是難以想象的”,官云寧告戒說。

  資料

  中印“青霉素戰”由來:

  2003年:我國青霉素工業鹽出口總量中的70%~75%銷往印度,數量在8000噸左右,大約占該國市場份額的60%。

  2003年1月—2005年3月:印度青霉素工業鹽進口增幅高達250%。進口量達9000萬億單位,其中90%以上來自中國。

  2003年7月:印度對外貿易機構(DirectorGeneralofForeignTrade,DGFT)先后于月22日、29日分別發布的通知稱,從政策生效之日起,30天內不再審批青霉素及其鹽、6-APA(6-氨基青霉烷酸)的進口許可證。

  2006年1月16日:印度工商部反傾銷調查當局發布公告稱,決定對我國青霉素工業鹽的出口提起反傾銷調查,調查期為2004年10月1日至2005年9月30日。

  2006年1月21日:中國醫保商會召開應訴工作會議,包括華北制藥、哈藥集團、石藥集團在內的9家企業派代表參加。會上做出了申請延期答卷的決定。

  2006年3月15日:根據印度商工部反傾銷調查部門的要求,在此之前,中國企業必須向印度反傾銷當局提交反傾銷調查問卷和非市場經濟問卷。

  2006年6月:按照正常程序,印度反傾銷當局將根據各家提交的問卷,應訴態度的不同,以及印度方面的實際調查結果,在此時間段做出初裁。

  專家建言:

  中國企業在對待反傾銷案的事后應該注意四點:

  1、積極應訴,掌握主動,否則很可能會失去一塊市場。

  2、加強與政府、行會組織和出口商會的聯系和溝通,謀得他們的支持,在更高的層面上維護自己的利益,將獲得更大的贏得訴訟的機會。

  3、得到更多的法律協助,與專業的法律機構合作來應對訴訟。

  4、做好日常的財務管理工作,讓企業帳務做到無懈可擊。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531,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