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制傘企業紛紛啟動名牌戰略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21日 17:57 消費日報 | |||||||||
本報記者 趙曦 近日,中國日用雜品工業協會在北京召開了“制傘行業名牌建設研討會”。 記者也從中國日用雜品工業協會了解到,2003年評選出的中國名牌,經過近三年的發展,現在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廠家增多,規模擴大,質量提高,已形成一個產業鏈。
中國日用雜品工業協會理事長尹果為告訴記者:“中國傘及其制造工藝在唐代傳入日本和東南亞國家,18世紀中葉傳入英國,隨后傳入歐美及世界各地。歐洲工業革命的開展和大規模的工業生產,帶動了制傘工業的改革,使‘中國傘’的傳統面貌煥然一新。至今,仍有不少中國制傘企業以‘洋傘’冠名。但目前,中國經過改革開放,重新成為世界制傘工業的中心,年產15億把晴雨傘,其中9億把出口到國際市場上,世界晴雨傘市場65%以上的產品來自中國。” 這種說法也在廈門太陽城洋傘工業有限公司老總蔡榮富口中得到驗證:“出現這種轉變,主要是由于傘的工業制造屬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大批勞動力,耗時、耗工,其生產優勢已不被歐洲發達國家所擁有,故近一二十年間,全球制傘工業布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德國、意大利、日本、等國家和中國臺灣地區一些久負盛名的制傘企業,紛紛到中國內陸尋求合作伙伴,貼牌生產,以保國際市場的供應。近幾年來,隨著制傘業的發展,制傘品牌企業增多。繼2003年制傘行業出現‘天堂’和‘梅花’兩個中國名牌產品稱號之后。現在,全行業已擁有34個省市級名牌和著名商標。如‘天堂’、‘梅花’、‘太陽城’、‘金鷗’、‘宏利’、‘海螺’、‘金鼎’、‘菲諾’等等。我國已成為世界制傘的生產大國、出口大國。” 在國內市場方面,蔡榮富告訴記者:“目前,除了國際市場不斷加大的需求之外,國內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也加大了對傘具的需求。除避雨之外,遮陽、配服飾等需求,讓各種遮陽傘、淑女傘、釣魚傘、沙灘傘、廣告傘應運而生,為晴雨傘培育了廣闊的空間和巨大的發展潛力。” 紹興金鼎傘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呂信苗說:“中國制傘業還有相當一部分是貼牌生產,附加值太低,行業規模小。一提到傘,只知道“天堂”。我們要學習服裝、皮鞋等其他行業,多出幾個品牌,要像寧波、溫州那樣打造品牌。制傘行業不要浪費資源,要靠品牌去拉動消費,拉動市場,品牌建設要努力推動。中國是制傘大國,靠貼牌沒有前途,也賺不到錢。”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制傘企業新的利益增長點逐漸浮出水面,品牌建設將成為企業發展的主導,并且對制傘業提升層次的長遠發展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開拓市場方面,制傘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何玲君提出,要依靠品牌來抑制低價競爭。她認為,制傘企業的質量要上去,選用的材料要好,成本就上去了。許多消費者是以價位來選購的,所以行業一定要團結,要有約束力。企業一定要搞品牌,這樣才能抑制低價競爭。“世界雨傘的銷售總量是有限的,我們一定要提高產品檔次,提高整個行業的品位。” 尹理事長介紹,以民營企業為主的晴雨傘產業,已經形成年總產值150億元、出口創匯9億美元的大產業。我國已經成為晴雨傘的生產大國。具有一定規模的生產企業有200多家,從業人員上百萬人,至于外加工點和小作坊式的零部件或組裝店,更不勝枚舉。全國制傘業已經形成以民營企業為主的“浙江板塊”和以港、臺資企業為主的“粵、閩板塊”。 何玲君秘書長告訴記者,隨著國際市場競爭的加劇和企業的不斷發展,我國制傘業正在向集中化、規模化、專業化邁進,除形成了基地經濟以外,還出現了一批行業的佼佼者和國內外市場暢銷的成功品牌。這些品牌產品覆蓋面大,產品或大量出口,或因高精品質為世界名牌貼牌加工,或因符合內需而走俏國內市場,總之都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尹理事長分析道,和國內其他一些產業一樣,制傘業盡管從量的角度看已經很“大”,但是從質的角度分析,卻并不“強”。具體問題表現在:一是規模偏小,經營粗放。以號稱我國最大傘具集散地的浙江上虞崧廈鎮為例,盡管企業數量多達千余,但是真正上規模的卻只有幾十家。全行業還沒有一家上市公司。二是花色單一,檔次不高。由于小企業和家庭作坊式生產經營戶的大量存在,求量不求質的傾向比較突出,導致大量價廉質低的傘具充斥市場。三是品牌建設嚴重滯后。擁有產品注冊商標的企業不多,重視名牌創建的企業則更少。 參會企業都表示要重視質量,搞技術創新,走名牌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