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提價沖撞政府限價 氣荒考驗能源定價機制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15日 21:13 中國產經新聞 | |||||||||
CIEN記者陳淑亞 北京報道 新年伊始,液化氣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全國各地液化氣價格一路飆升,從2005年年底開始,半年時間不到,廣東、廣西、海南、四川、吉林等地的罐裝液化氣價格均數次大幅上調,廣東、海南等地液化氣價格甚至最多上漲了60%。
在1月16日晚,國家發改委在其網站上發布通知,明令液化氣生產企業不得擅自提高價格,并要求各地在價格發生異常波動時及時介入,依法進行臨時價格干預。試圖提醒液化氣生產企業要執行液化氣按照與汽油保持1∶0.83-0.92的比價關系確定出廠價格。 但這一舉措,并沒有立竿見影地消除供需緊張的局面。業內人士指出,液化氣一直是原油的附屬品,簡單地對其價格進行干預是不合適的,即使要掛鉤也是要和國際汽油價格掛鉤,形成有效的定價機制。 氣荒考驗價格倒掛 據CIEN記者了解,目前為止,各地液化氣價格在政府干預下已趨于平穩。但有業內人士分析,把液化氣推到幕前的是高企的油價,從國際市場判斷,液化氣的價格在今后幾個月還將隨國際油價一起高高在上。 “由于液化氣進口商主要是由外資和民營資本構成,政府不可能對其進行補貼,所以從根本上想得以緩解液化氣價格飛漲趨勢將是很難。”國家發改委能源經濟與發展戰略研究中心有關專家告訴CIEN記者,至于價格飛漲的源頭與國際油價的攀升也有很大關系。國際油價高位運行,液化氣價格就很難降下來。 據他介紹,液化氣本身是石油的附屬品。目前,國內液化氣供應量1/3以上依賴進口,華東、華南等地進口液化氣占消費量的比例超過60%,廣東甚至超過80%,因此當地液化氣價受國際油價波動的影響很大。 中石化所屬的某煉油廠負責人在接受CIEN記者采訪時也表示,煉油企業是“越煉越虧”。 現行定價機制易于導致油價倒掛,特別是使得石油加工業虧損嚴重,產量上不去,所以會有“油荒”現象的出現。國際原油價格攀升,煉油企業原油采購價格不斷上升,而國內的成品油價格卻并沒有隨之提高,造成成品油價格低于企業的煉油成本。 但另有業內人士認為,當下的液化氣價飛漲也不排除有零售商炒作的成分。據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液化氣的進口價格漲幅最大值為41%。而廣東省內液化氣售價在一年內的漲幅達到65%,比進口價增幅高出了近15個百分點。 “從這一組數字中不難看出,有一部分零售商可能在下游借機炒作,這也加劇了液化氣市場的緊張態勢。”業內有關專家指出。 有資料表明,華南液化氣年均供需缺口約達300多萬噸,由于主要進口地中東液化氣價正不斷上漲,華南從中東進口的液化氣到岸價,已從去年8月份每噸4300多元,暴漲到目前的每噸約6900元。同期,華南大部分地區的15公斤瓶裝液化氣價格漲幅均超過40%,深圳的價格甚至飆升至每瓶130元,創全國最高。 監管不如放開 針對已波及全國眾多省市的液化氣漲價風潮,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周大地說,液化氣漲價根本原因是國內外價格倒掛,導致進口商不愿意進口,市場供求緊張,價格上揚。他認為,緩解液化氣供需矛盾的治本之策是改革現行定價機制,“與其加強管理不如逐步放開”,同時對低收入人群實施“燃料費補貼”制度。 自去年12月份以來,最早從華南地區浮現的液化氣漲價風潮開始向全國多個省市蔓延。早在去年歲末,國家發改委已發出《關于加強液化氣價格管理的通知》。要求各級價格主管部門“密切關注液化氣的生產、進口、消費等供求變化情況,加強價格監測,做好液化氣銷售價格管理工作。”然而,限價政策出臺并未緩解國內液化氣供應緊張狀況。據悉,目前全國先后已有12省市出現液化氣供應吃緊,價格上漲。 中國石化煉油事業部高級工程師房海峰說:“我國液化氣定價機制比照成品油的定價機制制定。”他指出,按照國家發改委制定的“液化氣出廠價格與汽油(指標準品90號汽油)的比價為10.83至0.92”計算,國內液化氣出廠價最高只有4050元/噸。但由于近年來國際原油價格飆升,導致進口液化氣價格大幅上揚,今年1月份國際液化氣進口到岸成本價已達6300元/噸至6500元/噸,遠遠高出國內液化氣出廠價格,價格上揚已是不可避免。 然而,液化氣供應機制的問題,其供應主體主要由民營經銷商掌控,而保障市場供應的主要責任也因此不像成品油那樣由國有大企業承擔。周大地說:“正是這種國內外液化氣價格嚴重倒掛的定價機制,導致國內液化氣生產和銷售企業特別是民營生產銷售商失去積極性,進而導致液化氣市場供求吃緊。”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毛壽龍認為,政府管理上要做好預測,不能只依靠行政手段“臨陣救急”。國內燃氣價格長期“倒掛”,造成資源浪費和效率低下,2006年,我國將在石油、電、水、天然氣、煤炭、土地價格六方面推進價格改革。這一系列資源價格改革,都涉及老百姓的生活,因此,政府在制定規劃時,必須考慮改革環境,及時為市場波動“抗震”和為消費者合理“減壓”。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如何解決液化石油氣的市場化,成為考驗地方政府的難題價高者得還是限價產生“氣荒”?“氣”的大博弈繼“油”之后在中國上演,價格和供應成為永遠爭論的主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