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動態 > 正文
 

中國火電脫硫產業急需自主技術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13日 15:23 國際商報

  ——訪武漢晶源環境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彭斯干

  本報記者 冰島

  資料顯示,近年酸雨對我國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超過1100億元。而政府為治理酸雨污染投入的大量資金、人類身體健康遭遇危害導致的生命時間縮短、以及必須為之付出的
高額醫療費等,還沒有計算在內。如將這些間接損失加以計算,將是1100億元的數倍。

  酸雨大面積產生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硫超量排放。近年以燃煤為主的火電廠在電荒刺激下瘋狂建設(僅2004年全國違規上馬的電站項目,投資總額就高達6000億元)、火電脫硫技術落后導致脫硫能力跟不上、脫硫設備在高額運行費面前常被人為關停、政府監督技術和監管手段跟不上,已成為二氧化硫超量排放的重要原因。

  由于沿海地區電荒帶來的經濟負擔不斷加重,近年我國新建大中型火電廠,更多地集中在沿海地區。在火電廠密度陡然增加、制造業能力飛速增長的情況下,沿海地區酸雨污染增速已和經濟增速一樣,高達9%甚至高于9%。

  沿海地區已形成發展怪圈:出口額越來越高,火電廠越來越密,二氧化硫排放越來越重,酸雨污染面積越來越大。

  我國環境容量早已飽和。中國環境科學院的研究數據表明:在產業結構、城市布局、氣象條件等沒有發生重大變化、及不考慮新疆和西藏地區的前提下,二氧化硫年排放量只有控制在1200萬噸左右,我國大部分城市的二氧化硫濃度,才可達到國家二級標準。但根據預測,到2010~2020年,即使按低發展方案計算,二氧化硫的產生量,也將分別達到2680萬噸和2789萬噸。如按高發展方案計算,將分別達到3174萬噸和3945萬噸,兩種發展方案都遠遠超出目標容量。

  我國大量的火電廠建設,主要出現在 “十五”期間。由于電力行業對“穩定、安全”等有特殊要求,我國的火電脫硫技術主要從國外引進。但由于發達國家一次能源結構中燃煤比重偏低,市場需求逐步萎縮,致使其火電脫硫技術在幾十年前產生石灰石法后,一直沒有太大進步。而當時對環境和資源的要求,也不可與今天同日而語,這就使我國引進的石灰石法技術,從引進之日起就處于落后狀態。

  據專家分析:在沒有海水資源且石灰石資源豐富的內陸地區,石灰石法脫硫目前還沒有新技術可取代,該技術需要的資源,也可得到相對充足的供應。但在既無石灰石資源、又極度缺乏淡水資源的沿海地區,該技術的使用就產生了問題。

  由于電廠大量建設,“十五”期間政府已明確要求:新建電廠必須同步建設脫硫設施,二者同時運營。這又催生了我國火電脫硫產業,市場規模已達年200多億元。而按相關規劃計算,至2020年該市場規模將達上萬億元。

  以一臺30萬千瓦的機組計算,其建設投資一般在十多億元,而脫硫設施投資數年前曾高達該投資的四分之一左右,即使在脫硫市場激烈競爭的今天,此投資也在1億元左右。

  誘人的市場前景催生了一批脫硫公司,但由于惡性競爭,部分脫硫設備在建設過程中被偷工減料,運行后故障頻頻,經常處于停運狀態,二氧化硫排放指標繼續惡化。

  由于國產技術匱乏,加之國外技術對我國該市場長期壟斷,部分機構對國外技術產生了嚴重的心理和行為依賴。

  但市場也催生了新技術,海水法脫硫作為新型火電脫硫技術已經誕生,這是我國商用火電脫硫技術領域,第一個獲發明專利權的自主知識產權技術,該技術的誕生和成熟,使國外技術對我國火電脫硫市場長期壟斷的歷史被打破。

  該技術發明者、武漢晶源環境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晶源環工),是我國“八五”期間成立的專業火電脫硫公司,其于“八五”、“九五”期間在吸收美國1960年代提出的 “用海水實施火電脫硫理論上可行”的基礎上,通過無數次實驗及長時間運行實踐,終于將該理論變成火電脫硫最新實用工藝,并成功利用國家示范工程,應用于我國兩座大中型火電站,工程應用規模超過5,000MW,在世界同類工藝中位居第一,并獲我國多項發明專利。

  但該公司發展之路并不順暢,其技術誕生過程,更說明一個時代的宏觀發展環境,決定著自主技術的興與衰,決定著技術擁有企業的生與死。

  提倡自主創新,使中國成為創新型國家,雖已成為我國新經濟戰略,但一個新時代的建設,首先需要社會各界有充分的思想儲備,只有具備這個前提,這個時代才會更有作為。27年改革開放,我國的科技戰略一直以引進技術為主,如今雖強調自主創新,但技術引進戰略在我國各階層的心理滲透和行為影響,決不是一次戰略轉型就可以消除的。在即將來臨的標準、技術加品牌時代,各級政府能否真正轉變觀念,繼而提升政策能力,已成為這個時代能否真正建設起來的關鍵。

  晶源環工的自主創新經歷了怎樣一個過程?新時代能否帶給其巨大發展空間?對政府的希望是什么?就這些問題,本報記者采訪了晶源環工董事長彭斯干。

  記者(以下簡稱記):彭總你好!請首先對我國火電脫硫市場現狀作一下描述。

  彭斯干(以下簡稱彭):我國火電脫硫市場現狀不容樂觀。以“十五”期間為例,當時政府的目標是5年中二氧化硫排放量,在2000年1995萬噸的基礎上再減少10%~20%,但這個目標沒能實現。據相關部門統計:2005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已高達近3000萬噸,其中55%來自火電廠的煙氣污染。

  但“十五”期間政府大力支持了脫硫工藝的推廣,新上電廠也必須配套脫硫設備,老電廠脫硫也提上議事日程。問題是這樣一個巨大工程,僅依靠進口技術根本完不成。發改委去年下發的757號文,對這一局面有一個說明,大意是“十五”期間我國火電脫硫領域,建設規模急劇增長,產業化發展相對滯后,關鍵設備和關鍵技術仍需進口;供方市場存在對脫硫技術的盲目引進,技術人員嚴重不足;招標中無序低價競爭,需方市場存在工藝選擇的盲目性,單純以低價選擇中標單位;脫硫設備應與機組建設“三同時”(同時設計、建設和運行)的法定目標沒有實現,投運后達不到設計指標、不能連續穩定運行等情況時有發生。這應該是中國火電脫硫領域的一幅全景圖。

  記:我國從什么時候開始了火電脫硫的技術攻關?

  彭:1970年代初,但直到“八五”期間,政府才下決心結束二氧化硫高煙囪排放政策,啟動1~2個火電脫硫制度化試點工程,就此拉開我國二氧化硫治理序幕。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我國試行火電脫硫制度化建設以來的前兩例試點工程(漳州后石電廠和深圳媽灣電廠),幾經反復,最終全部采用自主創新的海水法脫硫技術。

  其中臺塑美國公司獨資的福建漳州后石電廠,首開我國火電脫硫“三同時”(設計、施工、運行)記錄,而且創造了大型火電脫硫與發電100%同步運行超過6年的記錄。

  自主技術的大規模、高等級應用,改變了我國火電脫硫市場被國外傳統工藝壟斷的格局,也開創了高效低耗治理污染的新格局。

  記:火電脫硫難在哪?

  彭:火電脫硫是世界性難題,雖然其原理是酸堿中和,但要真正解決這個問題,有點像求證1+1等于2。雖然原理簡單,但大規模工業應用問題就來了。

  首先是工藝問題,如用什么東西去中和?原料哪里來?中和后的大量副產物是什么又如何去?工業化后高穩定度怎么解決?工藝上的要求就更復雜,造價也高。

  火電廠不同于普通工業鍋爐,如漳州電廠6臺60萬千瓦的機組,每臺鍋爐每小時產生的煙氣量,高達一百好幾十萬標準立方米,而一臺普通工業鍋爐至多上萬立方米。此時要想將火電鍋爐巨大煙氣量中的二氧化硫脫出來,只有將價格低廉、遍地可尋的原料作為脫硫劑,經濟上才可行。傳統脫硫技術主要是石灰石法,其特點是原料易得但運行費較高。但“十五”期間政府明確要求火電廠必須同步建設脫硫設備。起初國際上的脫硫工程造價,幾乎占一座電廠總投資的20~30%,而一座30萬千瓦機組的電廠,造價通常都在十多個億。

  脫硫設備的運行成本同樣高昂。據相關計算:一臺30萬千瓦發電機組的脫硫設備,當時投資約3.35億元,年運行費約7351萬元,這成了火電廠及社會的一大負擔。

  當時我國年發電量增幅達1000多萬千瓦,近幾年已高達6300多萬千瓦。隨著年發電量和排污量不斷上升,火電脫硫迫在眉睫。

  當政府決心啟動1~2個制度化脫硫試點工程時,首先將深圳媽灣電廠的4號機組作為試點。當時該工程已有兩臺機組在發電,后面兩臺機組的建設,政府要求將其中一臺首先安裝脫硫設備。當時深圳電價曾達亞洲最高,每臺發電機組年利潤在1億元左右。但如建脫硫設備加上年7000多萬元的運行費,幾乎將電廠大部分利潤吞噬,而10多億元的前期投資已下去,必須尋求新脫硫技術。

  我當時在能源部所屬的電力設計院,在電力行業做過一些技術創新。此時在世界幾乎只有石灰石法一種實用脫硫技術的情況下,有關方面希望我離開設計院,專門幫助尋求新脫硫技術。

  我們很快將國際上著名的、擁有脫硫技術和業績的約20多家公司請到媽灣電廠,意在尋求新技術。遺憾的是并沒有發現適用技術,包括在歐洲的小規模非燃煤工業裝置上應用過海水法的公司,在媽灣電廠現場也只推薦石灰石法。

  記:此時國內外都認為海水法脫硫不能商用嗎?

  彭:是的。利用天然海水脫硫,由美國加州伯克萊大學L.A.Bromley教授1960年代提出,但由于美國的一次能源結構中燃煤比例不高,且沿海燃煤電廠相繼關閉,該技術未能進入實用階段。

  1980年代北歐個別國家曾使用簡易的海水洗滌裝置,但該技術僅適用于個別高緯度國家的小規模非燃煤工業設備,不適用于其它國家的環境條件,更不適用于中國大型火電廠煙氣脫硫的工藝要求。而且直至1990年代我國啟動火電脫硫試點之前,國內外都不清楚海水法脫硫對海洋是否存在污染。

  但別人不清楚的我們必須弄清楚,當時不成熟的技術我們可以開發至成熟,這是我們面臨的歷史責任。“必須走出一條自己的技術道路,海水法脫硫一定要走出來,別無他路。”國家環保總局幾位官員這樣說到。

  記:海水法脫硫有哪些特點?

  彭:適用于沿海火電廠;直接復用電廠排放的冷卻用海水,其天然堿性可中和去除煙氣中的二氧化硫等酸性氣體;中和后海水中增加的極少量硫酸鹽對海洋而言環境友好,因為海水的天然組份本來就有大量硫酸鹽,脫硫前后的海水水質類別不變。與傳統工藝相比,如按現有沿海發電裝機容量計算,可得出如下結論:在可高效減排二氧化硫、保護大氣環境的同時,該技術還能免除傳統進口工藝引發的年數千萬噸的廢渣廢水排放,年節約數百萬噸礦石和數億立方米淡水資源;脫硫總成本從傳統工藝的每度電增加2分左右,下降到每度電增加0.5分。

  記:是個綠色技術,但當時也有人擔心海水法脫硫是將污染從高空轉入海洋。

  彭:這些想法并不奇怪,任何新技術產生并廣泛應用于市場,總會伴隨大量質疑。但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用大量監測所得的數據,對此給出結論:火電廠海水脫硫后,硫酸鹽增量不足3%,而近海由于潮水和海浪等原因,在自然條件下,硫酸鹽的濃度每天都在變化,且變化幅度遠遠超過3%,因此3%以下的變化不會給海洋生物帶來不適。

  記:這個結論很重要。

  彭:當時電力行業很少討論自主技術,因其從設計、制造、安裝到運行,都強調高可靠性高穩定性,強調技術的成熟性。而成熟和創新有時是一對矛盾體。與此同時,還必須滿足三個條件:工藝與將要應用的工程在規模等級上相同;已有兩套裝置;運行已超過三年。

  從行業特點來說這是正確的,問題是當要求與國家和環保需求發生矛盾時怎么辦?當時缺乏政策引導。于是一些國內公司紛紛拿國家資金買國外技術,但買來的基本是外圍技術的使用許可,核心技術正如溫總理所言是買不來的。這也間接說明“十五”規劃關于酸雨的治理目標為什么完不成。

  我們可看到一點, “十五”規劃中凡完成得好的領域,我國基本擁有技術和市場主導權;凡完成得不好的領域,我國從技術到市場都缺乏主導權;凡完成得最不好的領域,我國從技術到市場主導權喪失得最徹底。

  記:晶源公司哪年成立的?

  彭:1994年。為承擔我國火電脫硫試點工程,由當時的電力部規劃總院、深能源等幾家單位聯合投資幾百萬元,成立了這個股份公司,后經重組改制為民營股份公司。

  記:投資額并不大,研發經費夠嗎?

  彭:很緊張。有個問題一直令我感慨:在火電脫硫領域,凡購買進口技術的,大都得到了國家在配套資金上的大力支持;外國公司拿外國政府的資助來我國搞試驗,我國也花了不少配套資金;而我們的自主技術,卻從未拿過國家1分錢。

  記:海水法脫硫技術攻關用了多長時間?

  彭:1994年初著手,1995年工藝出來,1996年得到國家相關部門審核批準。從最初在白馬電廠進行工藝實驗,到媽灣電廠再次進行工藝實驗,時間已過去近20年,在這個過程中國家投入了太多的錢。白馬電廠的試點工藝是“半干法脫硫”,因種種原因最終未進入實用階段。但其作為一種研發嘗試,為后來者提供了很多經驗和教訓。

  在媽灣電廠試點同期,國家還搞了幾個引進工程試點,如電子束氨水法,目標就是治理酸雨污染,為中國煤尋找更好出路。酸雨污染是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障礙,但中國能源結構是以煤為主,這決定了煤必須用下去,政府為此面臨艱難選擇。要想解決這個問題,不加強自主創新是沒有出路的。

  記:海水法脫硫技術產生時間不是很長,當時最困難的是什么?

  彭:主要是有很多阻力。

  記:哪些阻力?

  彭:試點初期來自各方的反對聲很高,理由也是充分的,但支持者的理由更充分。如國家海洋局的觀點是:世界各國都在爭相開發海洋資源,中國海岸線那么長,海水資源為什么不開發利用?如果海水法脫硫試點成功,建議國家以后將火電廠大面積建在沿海地區,利用豐富的海水資源,解決能源戰略面臨的煤污染難題,這本身就是重要的戰略舉措。

  記:說得好!反對者的理由就是上面講到的技術上的穩定和成熟嗎?

  彭:應該是。但當時的國際計委、國家環保總局和后來的電力部等,都建議研究這個工藝,研究過程也不斷請各方參與論證和審查,直到大家同意實施這個方案。

  記:海水法脫硫技術推進過程中,那些擔心的聲音有轉變嗎?

  彭:有。第一次與深圳市環保局一起研究該技術方案時,他們也擔心會污染珠江口的水資源。但我說如不實施海水法脫硫,只有石灰石法脫硫可選擇。他們說后者對深圳將是一場生態災難。我說兩害相權取其輕,我們的技術眼下看還不是災難,今后還可能是福音。這次會議后,該局對我們一直非常支持。

  記:這些擔心也是一種負責任的表現。海水法脫硫最終得以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彭:一是政府主管部門從國家戰略角度堅決支持,這是該技術最終出爐的前提;二是我國經濟增長對新技術的渴求;三是一大批我國電力和環境科技人員自主創新的能力和毅力。

  此時我們面臨的困難還有產業化問題。我們面對的是國外眾多廠商經過在中國市場的多年打拼,已形成一條很深的利益鏈,這增加了技術示范過程的難度。

  記:技術成功后各方又是怎么反應的?

  彭:能源領域的技術成熟過程相對漫長,其不光包括工藝技術本身,還包括社會反應及政府認可。1996年4月1日,當國家環保總局到深圳宣布媽灣電廠將采用海水法脫硫、并將該工程作為火電脫硫示范工程時,在我國火電脫硫領域引起很大震動。但該電廠當時如不采用這種技術就沒有出路。

  幸運的是,媽灣電廠還未開工,漳州電廠的脫硫問題就冒了出來。但兩大工程有不同點,媽灣電廠是從政府角度將海水法脫硫納入試點工程,漳州電廠是從企業角度擠進試點工程。

  1996年6月臺塑美國公司擬在福建漳州建6臺單機60萬千瓦的發電廠,總裝機容量360萬千瓦,是中國目前正在運行的最大火電廠,但脫硫遇到的問題,對該企業來說始料未及。

  這是個總投資32億美元的獨資電廠,當6臺機組要開工建設時,建設方才發現原定脫硫工藝所需的原料當地無法解決,同時一些排放超標。化工產業在福建是個弱項,該工藝所需的大量氧化鎂當地無法解決,唯一辦法是將其真空包裝后,遠距離從東北不斷運輸過來。這將消耗巨額運輸費,電廠建設發生困難。

  當時我國并未要求火電廠必須安裝脫硫設備,但該集團董事長王永慶提出“一流企業一流環保”的理念,并認為政府對火電脫硫的要求遲早會出來,所以其在購買國外成套電廠設備時,已包括脫硫工藝。但在發現該工藝因原料等問題無法開工時,晶源環工向其提出可將原脫硫工藝改造為海水法脫硫工藝,半年后王永慶決定采納我們的建議。

  當時海水法脫硫世界上幾乎沒有,我們在媽灣電廠也只配套了一臺30萬千瓦的機組,而且還未開工建設。而漳州電廠每臺機組是60萬千瓦,比媽灣電廠大一倍,且有6臺機組,為漳州電廠提出海水法工藝方案的困難和所需要的勇氣,是難以想象的。

  記:就當時的整體環境而言,最難的是什么?

  彭:是國人對自主創新不認同。

  火電行業對專家水平要求非常高,當時多數國內電廠都認為中國人還沒有資格在火電脫硫技術上取得成功。但當行業發展面臨新需求、國外現有技術又不能滿足需求時,自主創新就不可避免,此時創新和行規之間就會起沖突。由于我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對環保的要求不斷趨高,社會追求的人文指標也在變化,所以這種沖突也是新舊文明之間的沖突。

  記:整個創新過程都處在這樣一個沖突中嗎?

  彭:是。當時國外公司也在尋求創新,也很困難。如有的公司到中國來做試點很多年都沒成功,他們花了比我們更長的時間和更多的資金。

  火電脫硫領域的實踐告訴我們,沒有可直接買來就用的技術,能解決中國面臨的環境和資源問題,即使引進技術也必須消化。而沒有自主創新能力,就沒有消化能力,不消化的引進技術又能給我們帶來什么?

  記:漳州電廠的難度主要在哪?

  彭:首先是機組太大,從1臺30萬千瓦的機組,突然升至6臺60萬千瓦的機組,而且還在30萬千瓦的機組尚未開工建設的情況下。此時海水法脫硫還沒有應用先例,在大規模機組情況下更無先例。而應用規模的升級一般都會遇到新問題,所以電力行業的工程規模等級森嚴。此時王永慶對海水法脫硫的選擇,也體現了一個著名企業家的遠見和決斷力。最后國家環保總局和電力部同意晶源環工先做方案。

  記:此時面臨的問題是什么?

  彭:主要是規模帶來的問題。雖然我們有核心技術,但還涉及脫硫后的海水對海洋環境造成的影響的評估。我們又一次得到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支持和參與,其就該技術對海洋的環境影響,做了更大規模的研究,證明技術方案可行。

  記:兩大電廠什么時候開始運行的?

  彭:媽灣電廠是1999年3月,漳州電廠是1999年8月。兩大電廠一個是世界上第一臺30萬千瓦機組、一個是世界上第一臺60萬千瓦機組海水法全煙氣量脫硫,兩大工程使我們在技術上上了兩個臺階。

  記:漳州電廠在技術攻關上用了多長時間?

  彭:1996年到1998年,約兩年時間。

  記:能否對漳州電廠的成功做一下總結?

  彭:在大型火電機組上配套的新脫硫技術的成功應用,不僅使我國的酸雨污染治理有了低成本低消耗、高脫硫率高可靠度的綠色技術,也在世界范圍內,為酸雨污染治理探索出一條新路。

  記:漳州電廠運行后市場有什么反應?

  彭:很多人認為又有了一個進口的脫硫工藝。雖然技術持有者被搞錯了位,但也說明該技術已得到市場認可。

  記:怎樣改變這個現象?

  彭:政府應在重大產業領域,在政策、資金等各方面,加大對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的支持力度,雖然我們在技術上有核心競爭力,但如果沒有資金支持,也是打不開市場的。

  記:我曾在我的幾篇文章中闡述一個觀點,即中國27年改革開放,既是一部制造業發展史,也是一部加工貿易發展史,更是一部資金和籃領結合史。在這樣一個三史交融時代,中國的科技戰略一直以引進技術為主。在這個大背景下,自主創新雖然國家也強調也需要,但總體環境對社會各階層的心理和行為、甚至政策走向,具有很強的主宰和引導作用。此時自主知識產權的誕生過程,一定是艱難的,其在市場上的應用,比知識產權的誕生過程還要艱難。一個時代的發展格局,往往決定一個新事物的命運。

  彭:說得對。

  記:令人高興的是,鑒于海水法脫硫在多年的工程運行實踐中、顯示出的良好環境效益及資源的節約性,2005年國家發改委出臺757號文時,已將其列為火電脫硫可選擇的工藝之一,使這個國產技術獲得生機。

  中國正在從制造時代進入創造時代,剛剛閉幕不久的全國科技大會,已將提倡自主創新和成為創新型國家,作為中國的新經濟戰略。國家將大力發展自主知識產權,并在資金、市場、政策等各個方面,給予大力支持,以此帶動中國的發展模式轉型。對這樣一個時代的來臨,你的感受是什么?

  彭:振奮。中國要想真正立足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這是必然發展趨勢。而我們的自主創新技術,已在“十五”期間得到應用和驗證,只要給予發展環境,就會得到廣泛應用,中國的酸雨污染也會得到大規模遏制。

  記:“十一五”期間對海水法脫硫產業化有什么想法?

  彭:海水法脫硫是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技術,符合發展循環經濟的需要,可在沿海新老火電廠推廣應用,這會使火電脫硫產業得到長足發展,同時為該技術走向國際市場做準備。

  記:海水法脫硫產業化會一帆風順嗎?

  彭:很難。政府對自主創新技術在一些重大產業領域的應用,還缺乏政策支持,所以很多專家都在呼吁中國應出臺《機械振興法》,即真正由中國設計制造的設備,應擁有與國外設備同等的應用權利。中國與發達國家相比,雖然整體技術水平有差距,但這不能涵蓋所有領域,在某些領域我們也領先于人,當這些領域也得不到同等的市場待遇時,政府就應動用多種手段,改變這種不合理現象。如果這種現象遲遲得不到改觀,中國要想真正成為創新型國家就會發生困難,對中國的經濟安全也是威脅。當引進技術達到一定規模后,一個國家在經濟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會被技術引進過程中形成的各種思維,逐漸滲透和控制,這時一個新時代的建設就缺乏必要的思想基礎,繼而體現在政府政策能力和政策方向上。“十五”期間中國的酸雨污染治理目標之所以未完成,我國在該領域完全喪失技術主導權也是原因之一。

  記:國家發改委757號文的出臺,是火電脫硫產業政策上的一大突破。

  彭:對。該文第一次在火電脫硫政策上,引入因地制宜規則,如既有傳統的石灰石法,又確認了海水法脫硫是各種規模火電廠可選擇的工藝之一。但要想使該領域自主創新技術真正走出低谷和困境,只有這些還不夠,還應有操作層面的政策規定。

  記:自主創新技術怎么推廣?

  彭:落實相關文件中已提出的規劃,大力推廣先進的自主創新技術。

  記:還需要政府哪些支持?

  彭:政府的支持還應包括貸款及獲取資本的渠道。

  記:“十一五”期間你們準備做哪些事?

  彭:爭取將沿海電廠的火電脫硫解決30%。我們算了一筆賬:只要投入不足200億,就可能將我國二氧化硫排放量減少10~15%,而這200億根本不需政府拿,現有企業完全可消化,因先進的脫硫技術具有超低建設投資和運行成本的優勢。

  記:這是一筆大經濟賬。

  彭:這還只是一筆理論賬。傳統工藝由于技術原因,政府無法對其實行監控,其實際的環境效益也就無法計算。這些年由于我國電廠建設持續升溫,做火電脫硫的企業不斷增多。當不裝脫硫設備電廠就不準建設、成為政府的硬要求時,多數電廠幾乎選擇的都是石灰石法脫硫。但近年各界反映的傳統工藝存在的諸如無法監控、偷停等問題,已反映出傳統工藝高資源消耗、高成本、高故障率等本質性問題。

  海水法脫硫除節約大量資源減少污染外,還可做到脫硫系統與發電工藝系統永不解列,在運行過程中無法也無需偷停,與電廠同步運行率達100%,該特點已被6年來我國大型火電廠的運行實踐所證明。目前世界上尚無其它脫硫工藝,可達到這樣的可靠性。

  記:你認為自主創新時代,火電脫硫行業應形成什么樣的發展環境?

  彭:火電脫硫行業最大特點是市場機制失靈,發達國家也不例外。如果市場調節機制難起作用,政府監管職能又同時缺失,國家必然蒙受多重損失。因此政府應在有關酸雨污染治理的審批、電廠立項審查、火電脫硫產業化過程中,將具有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優勢的自主創新技術,作為重點支持和推廣對象,使其盡快產業化。

  記:雖然自主創新時代的來臨,令每一個國人感到振奮,但要想成功地建設一個時代,任何時候都是困難的。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并不是一個簡單的語言轉換,其中蘊涵的跨度,艱難而廣闊:如社會各階層思想準備如何?知識分子對時代發展的支撐力達到了嗎?科技體制怎樣適應時代需求?政府政策怎樣才能更有作為?這些都和這個時代的建設能力息息相關。只有將這些問題思考清楚并成功解決,才能使社會各界煥發出自主創新熱情,從而加速這個時代的成熟時間,否則將事倍功半。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