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黃佩) “5年之內,中國有望成為全球醫療器械的生產中心。”德國萊茵TüV(廣東)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汪如順日前在與廣東省醫療器械質量監督檢驗所合作儀式上如是說。“目前國內的醫療器械行業很像十年前的家電行業,國際化已經起步。但仍有不少問題擺在企業面前。”
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國內企業對于國際市場信息了解不多,不能準確掌握各國對于器
械各種技術標準的要求成為目前制約國內醫療器械產品出口的主要因素。
中國醫療器械市場潛力巨大
據記者了解,我國醫療器械產業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目前中國醫療器械市場銷售額已達500多億元,其中高端醫療設備約100億元,并且在以每年15%左右的高速度發展。而從出口情況看,醫療器械(敷料)及設備已經成為出口新的增長點。成為僅次于西藥原料藥出口的第二大類產品。
廣東省醫療器械質量監督檢驗所所長盧忠向本報記者表示,中國醫療器械市場潛力巨大,因為目前醫療器械行業在中國仍然是個小行業,中國的醫療器械與藥品比例僅有0.3:1,而美國的醫療器械市場已經超過了藥品市場,兩者的比例達到1.3:1。這樣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將會吸引更多的全球大的醫療器械跨國公司來華,除了開拓在華市場外,他們還紛紛在華設立生產基地,有的產品根本不對國內市場而是直接出口。
國內企業國際意識不強
而這一趨勢正如上世紀90年代的家電產業,中國開放最早的家電產業所走過的路,將在醫療器械產業重演,隨著國際醫療器械生產不斷向中國轉移,將會有越來越多的醫療設備通過中國出口歐盟、美國、日本等市場,這一趨勢只會加強而不會削弱。
但無奈的是,中國的醫療器械出口多是以紗布、一次性注射器等附加值很低的產品為主。有源類的醫療器械才處于剛剛起步階段。據汪如順分析,醫療器械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都是一個要求非常嚴格的行業,相對于家電等產業其要求更多,標準更嚴。許多企業還沒有走出國門就被國外的各種標準給嚇著了。
其實國內企業很有優勢,中國低廉的生產成本正是國內醫療器械走向國際市場的“獨門武器”,但是很多企業不會利用這一優勢。而影響國內醫療器械走出國門的原因正是行業標準上的不對接。
汪如順稱,在國外像西門子、飛利浦等跨國公司都擁有自己的檢驗部門,他們擁有大量的專門人才研究各國的法規和標準要求,這樣在產品研發的初級階段就可以提前介入,使自己的產品一出來就符合國際市場的要求。而中國醫療器械企業大部分都沒有自我測試能力,往往是先送樣品到國外測試,失敗之后才回來進行產品整改,拖延時間。
國內企業常聘境外檢測機構
也有專家指出,國內缺乏國際認可的第三方檢測認證機構也是制約中國醫療器械出口的一大因素,企業往往要聘請境外檢測機構出具檢測證書,其高額的費用制約了國內企業的認證積極性。汪如順表示這次和廣東省醫療器械質量檢驗所合作后可以大大增強目前的檢測能力,更方便了客戶一步到位完成國內和國外檢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