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柴瑩輝 來源:中國經營報
自從國家對機場“斷奶”之后,很多機場成為虧損的“無底洞”,因此尋求外部注資成為了當務之急。
但注入資金不能一改乾坤。客流量不足是機場虧損的直接原因之一,為了提升客流
量,一些支線機場四處游說航空公司增加航線,但他們缺乏對航空公司的“吸引力”。首先,我國航線采取核準制,航空公司不能自由選擇航線,據悉奧凱成立不到半年,有四五十個機場邀請開航,但由于政策審批,奧凱最終與他們失之交臂;其次,航空公司開通支線機場的航線,成本顯著增加,不但購買支線飛機時需要交納23%的稅(包括增值稅),遠高于干線飛機的5%,而且運營后由于航線短、高度低,耗油量顯著增加。
另外,經營不善、管理低下也是機場的“軟肋”。以往我國機場依靠政府出資運營,企業特征模糊。屬地化管理后機場的市場化運營模式沒有建立起來,導致了大部分機場拖著歷史包裹前行。而且地方政府扮演了“董事長”和“總經理”的雙重角色,機場遇見任何問題都需要向政府層層報批、研究解決,企業的靈活優勢蕩然無存。
最后,“形象工程”也成為了一些機場的誤區。機場一些決策者將機場看做“政績”,期望引進資金來擴建機場。候機樓、跑道都按照高標準的機場來建造,導致了后期運營時機場收費標準無法降低,加重了機場的財務負擔,最終陷入了“客流量不足—機場虧損—尋找資金擴建—繼續虧損”的怪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