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價幾分誰能說清楚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08日 18:03 中國電力新聞網 | |||||||||
本網記者 楊雅潔 報道 年年歲歲事相似,歲歲年年價不同。煤還是煤,電還是電,絕大多數應該是熟面孔,2006年的重點煤炭產運需銜接會上,相熟多年的煤電雙方卻頂出一個陌生的結局———無果而終。
記者從五大發電集團獲得的最新資料顯示:年度電煤供需合同基本未能落實,原計劃銜接的4.92億噸電煤總量中,僅有價格較穩定的約3000萬噸簽訂了合同,占銜接框架方案總量的6%,其中五大發電集團僅簽1700萬噸。 煤電雙方矛盾的焦點還是價格,煤炭企業“漲”意已決,電力企業亦不松口,僵持的氣氛在散會之后仍在繼續蔓延。 煤炭價格誰說了算 同前兩年一樣,銜接會上首先出牌的煤炭企業仍是“漲”聲一片。 國內三大煤礦集團都有不同程度提價。其中,神華集團供應給電力企業的無煙煤提價15元/噸。一個理由是國際市場上的外方采購商提出了降價要求,為實現國資委對企業的利潤增長要求,需要調高國內煤價;還有一個理由則是“沒有比我們更低的了”。 以大企業為風向標的中小煤企應聲而動,紛紛提出漲價要求:少則15元/噸,多則60元/噸,個別省份達100元/噸以上。這個勢頭愈演愈烈,致使山西潞安煤礦的貧瘦煤價格也一路上浮40元/噸。 對此,電力企業普遍“不接招”。他們認為,目前煤炭價格已接近國際煤價水平,煤炭供求形勢趨緩,電煤價格應穩中有降;電力行業潛在產能過剩,電價也未放開,企業難以消化電煤漲價帶來的壓力。 誰更有理暫難定論,但不可否認的一個現實是,目前的電煤價格及漲幅已達歷史最高水平。資料顯示,從2003年底至今,電煤車板價已由155.82元/噸漲至270.98元/噸,每噸上漲高達115.16元,增幅73.8%。 而同期,通過兩次煤電價格矛盾疏導和一次煤電價格聯動,發電企業上網電價僅調高約3.5分,對應消納的煤炭價格上漲值僅為70元/噸。數據表明,如今五大發電集團自行消化和承擔的煤電價格聯動缺口累計高達45元/噸,發電成本大幅上升,效益下滑,虧損面達32%。 除了電力,其他用煤的行業如鋼鐵、化工等也認為“煤炭價格太高”,民用方面也普遍反映“承受不了”。有關專家認為,從消費者方面來看,煤炭價格已經背離其價值。 與此同時,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煤炭價格形成機制,仍存在爭議,確切地說是還未形成和完善。有專家指出,未來煤炭應該包括三大成本:資源成本、生產成本和環境成本。而目前煤價僅僅以生產成本作為計算依據,缺失了資源成本和環境成本兩大塊。 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的最新消息,今后煤炭工業將建立涵蓋資源、生產、環境、退出、發展成本在內的成本核算體系,電煤價格將參考核算得出的成本形成。但在現階段,被“取消干預”的煤炭價格又該由誰說了算呢? “煤炭價格市場說了算”,按照河南煤炭銷售有限責任公司煤炭市場研究專家李朝林的說法,這樣對煤炭交易的雙方都有利,賣方可以根據產品的產量、質量、煤炭市場供應行情確定自身如何生產、經營、交易,以實現效益最大化;買方可以根據自身行業的發展狀況、原料的供求狀況、企業的經營狀況、市場的行情狀況、生活的消費要求決定自己購買什么煤炭、購買多少煤炭、怎樣購買煤炭,可以貨比三家,擇優購買,并以此降低消耗,提高效益。 但發電企業對此并不認同。一位業內人士認為,電煤市場化要有兩個前提:一是電力產品要市場化,另一是鐵路運輸要市場化。目前,這兩方面都沒有實現市場化,再加上電價是被嚴格管制的,談電煤市場化就流于空洞。因此,放開電煤價格尚不具備條件。 被“誤讀”的“取消干預” 取消行政干預是今年煤炭產運需銜接會與往年相比的最大不同點。2005年底,銜接會召開前夕,國家發展改革委下發了一份特急文件:《關于做好2006年全國重點煤炭產運需銜接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明確指出在政府監控條件下,由供需雙方協商確定電煤價格,取消2004年出臺的電煤價格臨時性干預措施,并鼓勵大型煤炭供需企業簽訂長期合同。 電煤價格歷來是我國煤電行業的敏感地帶,“雙軌制”、“三軌制”都包含著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雙重因素。最近幾年,電煤價格經歷了由計劃指令確定,到供需雙方直接見面銜接,可在規定浮動范圍內自行商定價格,再到國家取消對電煤價格干預的轉變。 據介紹,我國煤炭供應渠道主要包括三種:重點計劃、區域訂貨和市場采購。重點計劃也稱全國訂貨,這部分煤主要從產煤區輸往非產煤區,產煤區部分自留使用,由國家掌握資源和運力,予以重點計劃安排,約占全國電煤的50%;區域訂貨是指產煤區留給當地電廠用的一部分煤,約占電煤的20%,不參加全國訂貨會,在區域內部協調。以上兩種算是期貨。市場采購部分則是現貨,作為補充,約占電煤的30%。 以上三者之間有價格差,以市場價格為標桿,綜合而言,區域訂貨與市場采購每噸價格約差80元,重點計劃與市場采購差30元。以河北省的電廠為例,2004年5月至2005年11月,重點計劃煤的到廠價為每噸280元,區域訂貨煤為264元,市場采購煤為318元。 煤炭差價是近年來煤電雙方博弈的焦點所在。對于供應“重點計劃煤”比例較高的煤炭企業而言,煤價放開是最令其朝思暮想的。 新《通知》出臺后的事實表明,煤電雙方對新政策的“解讀”存在差異。 煤炭企業的反應是大呼“利好”,認為新政策傳遞了一個信號:國家不再會給煤炭企業“下計劃”、“定指標”,煤炭的價格全由市場左右。這成為銜接會上煤炭企業“漲”聲一片的主要原因之一。 電力企業對此并不認同。一位電企老總指著新《通知》稱:雖然宣布了價格市場化,但并未完全“松綁”,《通知》還強調了供需雙方在保持煤電價格“總體穩定”的前提下,合理確定價格目標。 多數電力企業認為,煤價放開的目的是使煤炭只有一種價格,即把三種煤炭價格拉平,價高的降一些,價低的漲一些。 煤炭企業在報價時卻是“只漲不降”,全部向最高的市場采購價格上靠,甚至有繼續上調的勢頭。 想法的不同,導致了不同的結果。那么,到底誰的理解是“正確”的?新《通知》的初衷與原意又是什么? 記者就此專門請教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司的官員,卻未得到確切答復。這位官員只表示:正在研究相關問題,目前尚無定論。 煤老板的“糊涂賬” 煤電僵持由來已久,在這場“拉鋸戰”中,到底誰該做出讓步? “壟斷性行業,收入高,福利好”是社會上對電力企業的普遍印象。而煤炭企業也常以自身“負擔重,人員待遇低”為由,要求提高電煤價格,平衡利益。 業內人士稱,煤炭企業過去前些年確實利潤較低,但如今的贏利卻“不得了”。據不完全統計,國有控股煤炭企業近幾年保持著非常高的贏利增長幅度,僅2005年就比2004年增長了78%。 神華集團是其中的突出代表。2005年,該集團利潤總額高達220億元。與之相比,電力企業差距甚遠:五大發電公司的全年利潤總額為140多億元,兩大電網公司的利潤加起來也不到220億元。 大唐發電的一負責人介紹,去年上半年,由于煤炭供應緊張及煤價上漲,公司面臨著燃料以及成本的巨大壓力,發電量雖較上年同期增長約38.79%,但受到發電單位燃料成本比上年同期增加約28.48%的影響,凈利潤僅較去年同期上升0.55%。 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現在眾多媒體所報道的煤炭利潤僅指國有企業部分,占據煤炭行業半壁江山的民營、私營企業的利潤根本無人統計,或者說無法統計。 對旁人而言,私營煤老板的具體收入是一筆難以知曉的“糊涂賬”,但從其“一擲萬金”的豪氣上就能猜得一二。此次煤炭銜接會期間,煤老板的“大手筆”再次令人瞠目:由于下雪路滑沒有帶車,煤老板們紛紛在濟南直接現金買車,以致當地高檔汽車脫銷。 與之相對應,普通礦工的待遇卻是另一番境地:每月千元左右的工資,高強度、超負荷地勞作在惡劣的工作環境中。即便煤價上漲,多出的利潤也與礦工無關,只會流入煤老板的腰包。同時,近年來多起礦難也暴露出煤礦主在安全投入上的嚴重不足。 顯然,近些年煤炭價格提高后,巨大的收益財富中有近一半,都被掌握著煤炭資源的個體經營者拿走了,國家與集體所得無幾,加劇了社會分配不公、貧富懸殊現象。 而私營礦主對資源的掠奪性開采也讓人心憂:回采率比國外低一大截,絕對是“浪費驚人”的掠奪。 近日,中國煤炭市場網研究咨詢部研究員龔大勇在媒體上發表觀點:自1993年以來,煤炭行業累計為電力行業貢獻利潤1000億元以上。其理由是,這一期間電力部門與煤炭企業以國家重點電煤合同形式簽訂的煤炭供應量大約為40億噸,這部分合同煤炭是以低于市場煤炭的價格銷售,相當于25元/噸。 對此,中能燃料公司的一位專家認為,賬不能這么算。按照這種算法,這兩年電煤價格漲了115元,電力行業兩年共接受20億噸電煤,就等于給煤炭行業作了2300億元的貢獻。況且,兩個行業之間的關系不能簡單地以“貢獻”來概括。 爭歸爭,吵歸吵,相互依存的煤電雙方最終還要攜手同行。因為,改革的道路還很漫長。據最新消息,國家對電煤價格實行的“穩定、監管、放開”的原則已調整為“放開、監管、穩定”,資源產品價格放開已成定局。正如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運行局副局長朱宏任所說,電煤價格是“不同產業、行業、利益集團之間相互關系的作用結果,改革必須注意方式、路徑、步驟和時機”。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