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正軍
今年我國的出版業改革要邁出實質性步伐,可以說目前的改革方向非常明確。可國家發改委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齊勇鋒日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出版業的改革目前遇到了難題。實際上推不動,處于半停滯狀態。”
政策性和經營性如何區分
“你們愿意做企業還是愿意做事業?”中國社科院研究員章建剛近期在一家出版社調研時,出版社領導面對他的提問很坦率地說,這個事要倒過來問你們,事業是什么樣的政策,企業是什么樣的政策,你把政策講清楚了,我們才能選擇。
國家要求除少數政策性的出版社以外,大批的出版業需要轉企,可哪些是屬于經營型的,哪些是屬于政策性的、公益型的?這個尚未清晰。例如人民出版社,既是政策型的還是公益型的,但是其發展了大量的經營型業務。不僅出版產業,廣電行業也一樣。現在我國的80家文化產業集團應轉為企業,但實際上仍在雙軌式運作,享受著事業、企業的雙重政策利益。從利益角度看,不僅這些單位的領導不愿轉制,普通員工也不愿意轉,試想,在企業退休拿1000塊錢,在事業退休就拿到2000元,誰愿意轉企?
文化產品是特殊的消費產品,文化領域都有公益性,可經營型的業務如何與公益型區別,有待于理論上、政策上進一步清晰。
擺脫吃教材依賴
近年來國民閱讀率下降問題已成為共識。據《2006年:中國文化產業報告》披露,目前我國出版物70%是教材。如果離開這些,流通企業活不下去。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張曉明認為這很不合理,如果以后中小學一費制后,三五年會有大的變化,這是最令人擔心的地方。
中國社會學會秘書長謝壽光博士認為,文化產業改革是大勢所趨,面對教材的政府采購,以及新媒體、新技術發展等外部因素的擠壓,傳統的圖書出版產業,不做體制上的進一步改革就沒有出路。“事實上,真正轉制了,也許會活的更好。現在很多的民營工作室盯著市場,策劃圖書,很多原創的書都在這出,效益相當不錯。我們可以做這種預想。這些民營的工作室可能成為民營的出版機構。”
與外資相處
目前外資已經進入分銷。是否“狼”真的來了?齊勇鋒認為,國內發行體制的改革很快,我國現在有十幾家民營企業已經有總發權,國有發行企業總的情況還不錯,在全國布點剛剛開始,但規模較小,多為區域性公司。雖然我們是在尚未準備好的情況下讓外資進來了,但目前不必擔心。
首先是外資沒有辦法做教材,根本拿不到大宗消費定單,只有依托國有出版制作單位;其次是文化產業要有一個價值鏈,而且外資進入中國還有文化適應的問題,也需要一個時間過程。所以,目前進入分銷的外資多為合資公司。從未來發展看,外資進入以后,和中國企業的博弈可能不是誰贏誰輸,首先是和中國的企業有充分融合的需要,如果政策調節好,通過市場競爭,將來形成國有、民營和外資,混合所有制的格局,誰也離不開誰,我們文化企業的資本、規模,管理、人才都會在競爭中得到明顯提升,這是最佳選擇。為此,決策部門和出版單位都應積極探索,尋找共贏的良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