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2月6日電臺灣《中華日報》6日刊登社論《春節包機宜提升為常態化》指出,基于2005年經驗,2006年春節包機似已成例行公事,尤其兩岸包機協商與合作模式已隱然成形,若據此將包機促進為常態化,應是眾所期盼且可以水到渠成。
文章說,兩岸春節包機經常一票難求,可見盡速實現包機常態化的必要性。在兩岸未能直航下,國民黨籍“立委”與臺商于2002年提出包機構想,此一變通的個案處理措施,
期望緩解祖國大陸臺商春節返鄉一票難求、輾轉周折的不便。其后歷經2003年首次“單向、不對飛、中停”飛航模式,及2005年第二次改采“雙向、對飛、不中停”的模式,才演進到目前狀況。搭乘包機的臺灣旅客幾乎都抱持肯定態度,甚至有人盛贊“送給人民的禮物,沒有比包機更好了”。惟兩岸短期內難以直航,臺胞則希望包機不要僅限于春節期間,“免得時間都浪費在中轉航程上”,可見百姓企求包機常態化之一斑。
文章分析了包機的方便與好處,包括臺灣旅客或臺商、臺生往返兩岸均不必再中轉港澳,不僅省時方便更可節省費用,應可由春節延伸至一年三節,甚至擴及包括周末包機之適用上。
理由有下:三次春節包機協商,均采雙方官員以民間名義進行所謂“澳門模式”,可見這種方式是成功與具體可行的模式,可藉春節包機經驗推而廣之;由于春節包機已有高度共識,不成問題,談判乃以仍未談妥的常態化客貨運包機為主。盡管兩岸客貨運包機仍存若干歧見,例如祖國大陸三節中的“五一”、“十一”黃金周與臺灣端午、中秋兩節有所不同;惟協商迄今已有相當交集,假以時日持續協商,應可達成協議并落實客貨運包機常態化。
文章最后寫道,三次春節包機證明包機常態化絕對有其可行性,至盼扁當局切勿出爾反爾,僅思推動貨運包機便捷化,而不樂見客運包機常態化,終將損及臺灣人民的切身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