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賽洛拒絕米塔爾收購要約 鋼鐵巨頭聯姻受挫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06日 02:00 第一財經日報 | |||||||||
本報記者 陳姍姍 發自上海 以大手筆收購著稱的印度鋼人米塔爾(Lakshmi Mittal)新年再度出手。此番收購對象不再是中小鋼廠,而是世界第二大鋼廠阿賽洛公司(Arcelor)。據了解,這是國際鋼鐵業金額最大的收購案,超過了米塔爾2004年以158億美元買下LNM控股公司一案。若此案順利進行,米塔爾本人將控制全球約10%的鋼鐵業,將比實力最相近的對手高出兩倍多。當然,阿賽洛
米塔爾發出收購要約是在中國人農歷春節的假期期間:米塔爾公司將以現金及換股方式收購業界第二大的阿賽洛公司;對每股阿賽洛的股票出價28.21歐元,這一價格是后者前一天收盤價的27%溢價。這也意味著,阿賽洛股東手中的每5股股票可換得4股米塔爾股票,外加35.25歐元,而米塔爾要完成這筆收購,就要花掉186億歐元(約合227億美元)。消息剛傳出后,阿塞洛股價在巴黎股市就隨即暴漲7.43歐元,報29.65歐元,漲幅高達33%。 米塔爾公司同時表示,若收購阿賽洛一案順利進行,公司還愿意把加拿大最大的鋼廠Dofesco讓給德國最大的鋼鐵廠蒂森克魯伯集團(Thyssen Krupp)。而就在上個月,蒂森克魯伯還在為爭取收購Dofasco,與阿賽洛互出高價,但最后依然落敗。 一邊熱一邊冷 一位鋼鐵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鋼廠之間進行整合,除了有助于化解煉鋼成本不斷增加的困擾,更大的影響是有助于鋼材價格的穩定,有利于鋼鐵廠商的營運。而大手筆出價227億美元打算把業界老二阿賽洛收為己有,米塔爾更是為了進一步鞏固其在全球鋼鐵舞臺上的“宏圖霸業”。 根據估算,如果收購成功,米塔爾將控制全球大約11%的鋼鐵產量,產能超過1億噸,將是其競爭對手,目前排名第三的日本新日鐵集團產能的3倍。 因此對于這項交易,米塔爾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米塔爾也拋出了誘人的繡球:“我們相信這次出價提供了非常不錯的溢價,收購條件將讓阿賽洛股東有機會參與合并后新公司可觀的成長潛力,并拿到非常豐厚的現金。”米塔爾同時指出,兩家鋼鐵公司都站在鋼鐵業整合的最前線,而且“對這個產業的未來看法相近”。“合并可加速這個過程并使我們在所創造的機會中取得無人能敵的好處。” 然而,作為歐洲及拉丁美洲第一大鋼材生產商的阿賽洛公司卻似乎并不領情。記者昨天從阿賽洛公司獲悉,阿賽洛公司的董事會已經通過了初步的決定,拒絕其競爭對手米塔爾鋼鐵公司提出的“敵意”收購要約。認為“阿賽洛和米塔爾沒有共同的戰略觀念、發展模式和價值觀”。 據了解,阿賽洛公司是2002年由法國Usinor、盧森堡Arbed與西班牙Siderurgica 等三大鋼廠合并而成,該公司的業務主要集中在歐洲及拉丁美洲,以生產高端的鋼鐵產品聞名。而米塔爾則是以低價收購中小鋼廠、利用廉價勞動力、全球分散事業、運用最佳科技與規模經濟起家,被稱為“世界全球化程度最高的鋼鐵公司”,鋼廠遍布歐洲、美洲、非洲和亞洲四大洲的14個國家。 阿賽洛方面稱,如果米塔爾的收購計劃得以確認,董事會建議阿賽洛股東保留手中的阿賽洛的股票。目前,董事會已經責成理事會向董事會提交一項旨在維護阿賽洛所有股東和合作者利益的行動計劃和選擇方案。 另外,阿賽洛公司總裁多勒還透露,為了阻止米塔爾的收購,公司可以采取的應對措施有好幾種。比如與日本新日鐵或中國寶鋼集團公司達成交叉持股或其他金融合作關系,都有助于阿賽洛避免與米塔爾的合并。 收購價格仍是謎 截至上周五,阿賽洛的股價仍然在扶搖直上,已經達到了30.53歐元,比米塔爾當時的出價高出了2.32歐元。而在1月中下旬,阿賽洛的股價還只有21歐元。相關分析師對記者分析,這表明投資者仍認為能在較高價位上達成這筆交易。 事實上,全球范圍內的鋼鐵類股都在呈現上漲趨勢,據統計,自今年1月1日以來,全球鋼鐵類股漲幅接近28%。在2000~2003年之間,收購一家倒閉的鋼鐵企業的出價大約在每噸生產能力80~100美元之間。但在過去一年里,一連串交易已經推高了收購行情,被收購方的企業價值已經猛升到了每噸產能500~800美元。因此,對于米塔爾此次的出價,有些投資者認為,這個價格還是偏低。 然而,業內各方還是看好其次交易,尤其是在目前鐵礦石談判如火如荼時。巴黎基金管理業者黎希留金融公司(Richelieu Fi-nance)基金經理人Samir Es-safri表示,這么做在產業上非常合理,“鋼鐵是個支離破碎的產業,所以我們希望看到這兩家大廠結合起來。” 臺灣中鋼公司總經理陳源成則表示,鋼廠整合有利于全球鋼市穩定,目前全球十大鋼鐵廠的市場占有率僅約40%,相比于三大鐵礦石出口商CVRD、RioTinto集團及BHP的鐵礦石供應量占全球73%,鋼廠還是太過分散,談判力量薄弱,使得去年被迫在鐵礦石原料方面多付出71.5%的代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