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航空公司要做貨運直銷 貨代業格局將生變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14日 16:28 中國經營報 | |||||||||
作者:柴瑩輝 來源:中國經營報 2006年對于航空貨代企業來說,也許噩夢剛剛開始。長久以來,航空貨運的經營模式都是“航空公司——貨代——終端客戶”,而三大航空貨運公司的貨運新變,勢必引發貨代業變局。
近日知情人士告訴記者,國航旗下的國貨航自2004年提出“貨運直銷”策略后,正在逐步擴大自己的“直銷”份額。隨后,這種模式被南航貨運部復制跟進;而2005年下半年東航旗下的中貨航也加入到“直銷”大潮中。至此,我國的三大航空集團連同海航旗下的揚子江快運,都悄無聲息地將貨運銷售重點放在了“直銷”上。 這意味著,一直充當著航空公司和客戶之間“紐帶”的貨代企業,有可能遭受到被市場無情淘汰的厄運。 直銷成為主基調 在我國的航空貨運市場上,唱主角的是三大航空集團旗下的貨運企業。國貨航、中貨航和南航的貨運部(南航沒有成立獨立的全貨航)占據了市場90%以上的份額。揚子江快運公司近兩年來也取得了一定的發展。 在記者獨家獲得的國貨航2005年工作計劃中,記者意外地發現,國貨航提出的6個戰略計劃中,除了“戰略伙伴計劃”是要與核心貨代企業達成穩固伙伴關系,其他5個計劃都是直接針對終端客戶。這意味著國貨航將拋開貨代開始“直銷”戰略。 這種直銷策略在揚子江快運體現得尤為明顯。以往,揚子江快運未開展直銷是無法滿足客戶結算需求。于是,揚子江快運于2005年初注冊了“揚子江物流有限公司”的牌子,變相擁有了貨代資質,客戶的結算問題迎刃而解。現在,揚子江快運的工作人員直接面向市場攬貨。 “貨代只是一個時期的產物,”國貨航某內部人士坦率地說,“現在市場時機成熟,我們需要做大做強自己的直客(即終端客戶)。” 從依賴到摒棄 這種銷售策略的轉變對航空公司而言是一個創舉,對貨代企業卻無異于一場噩夢。 以往,貨運航空公司不直接面對客戶,維系他們之間的紐帶是貨代企業。它的大概運作模式是,以較低的價格從航空公司買艙位,然后在市場上承接空運貨物,賺取其中的差價。 但是對于航空公司來說,這種模式有兩個致命缺點。客戶的服務完全由貨代來提供,航空公司無法控制服務質量;航空公司的一部分利潤轉移到貨代手中。 航空公司顯然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因此在較長一段時間里他們也“兩條腿走路”,一方面與市場上的貨代簽訂代理協議;另一方面,各大航空公司成立了自己控股或者獨資的貨代公司,比如國航旗下的國鳳、工貿,上航旗下的大航等,試圖通過安插自己的人馬來增加對市場的控制力。 然而,隨著市場的不斷成熟,這種模式已經無法滿足航空公司日漸龐大的“胃口”。美國華爾街的分析人士認為,到2007年國際空運貨物價值將占到貿易額的35%以上。尤其在中國,很多跨國企業將生產基地設在國內,而他們需要的往往是倉儲、空運、配送等一體化服務。看到了這個市場龐大的商機,航空公司開始有意識地跨過貨代,直接利用自己的銷售人員承攬客戶。 而同時,貨代銷售的模式的弊端也逐漸暴露出來。 國內的空運貨物大多是依靠客機腹艙進行運輸,飛機的成本已經固定。基于“多拉一份貨就多掙一份錢”的思想,航空公司有時會以極低的價格將艙位售出。而國內貨物是業界公認的微利,一千克貨物的利潤平均只有兩三毛錢。在航油成本、人工成本不斷上漲的今天,航空公司面臨巨大的成本壓力,自然不能容忍貨代賺取差價。 小貨代最受傷 一位從事貨代多年的人士聽說這個消息后,連連表示“太可怕了”。他告訴記者,航空公司發展直銷后,意味著貨代企業要與航空公司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而在這種競爭中最先被淘汰的就是中小貨代企業。 該人士入行已經十多年,他選擇了上世紀90年代中期進入市場,那時是貨代行業的鼎盛時期。說起當年,他仍然不勝唏噓:“那時候找幾個兄弟考資質證書,合開一個貨代公司,每年的利潤就能上百萬元。”但是隨著商務部對貨代資格審批的取消,大量的競爭者涌入這個行業,過度無序的競爭已經使這個行業不堪重負,利潤急劇下降。“現在做貨代就是燒香買、磕頭賣,結算的時候陪笑臉。”他頗為無奈地說。 中國國際貨代協會副會長李力謀介紹,截止到2004年5月全國共有貨運代理企業5 011家。但專家估計,黑貨代、小貨代的數目可以達到這個數字的8倍左右,即除了商務部正式批準的貨代企業,至少還有約35000家黑貨代活躍在全國各地。如果航空公司繞開貨代這個環節直接面對客戶,那么市場上的貨代將面臨一場優勝劣汰的大洗牌,黑貨代、小貨代們受到的沖擊首當其沖。 但是對于全國排名前十位的貨代來說,聽到航空公司直銷的消息反而格外平靜。“航空公司不可能完全拋開貨代,它需要在直銷力度和外部代理中尋找一個平衡點。而我們這種正規的大貨代,必然是它核心代理的首選。”嘉里大通的一位中層如是分析。再加上目前很多依靠貨代起家的大公司都開始轉型,向綜合物流提供商方向發展,“即使有一天我們被掐斷了貨源,也還有倉儲、快遞等業務支撐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