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動態 > 正文
 

糖價猛漲殃及下游企業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11日 00:12 中國產經新聞

  CIEN記者馬瑞桐 北京報道

  “這次糖價上漲的幅度太離譜了,長久下去,國內100%的糖果生產企業都會受到影響。”日前,中國糖果專業委員會有關人士對CIEN記者說。

  近期,由于國際期貨價格的拉動和國內庫存下降等因素,國內砂糖價格已由去年最低
每噸不到人民幣2500元漲到4100元,漲幅超過六成。而糖價上揚也使得下游食品飲料生產企業生產成本提升,但由于受到市場競爭激烈因素影響,產品漲價并沒有被列入企業轉嫁成本的計劃范圍內。

  

國家發改委
商務部
也于日前投放原糖儲備,將20萬噸原糖儲備加工成18.4萬噸白砂糖,分為兩次投放市場,打壓糖價飆升,具體投放為1月5日和1月16日各9.2萬噸。

  上海糖價上漲北京平靜

  CIEN記者去年12月27日獲悉,受國際糖價高企和南方制糖企業開榨時間推遲的雙重影響,近期糖價呈上升趨勢。據上海聯華超市有關負責人透露,目前食用糖的零售價達到了3.0元/500克,而去年同期僅為1.9元/500克,上漲幅度接近60%。對此,上海糖煙酒茶商業行業協會的有關人士稱,上海市食用糖儲備非常充足,市民無需擔憂。

  CIEN記者在亞運村北辰超市了解到:某品牌綿白糖價格為2.95元/500克店內女售貨員對CIEN記者所提出的上海白糖漲價一事并不知曉并告訴記者目前店內也沒有要漲價的消息。

  而且其品牌綿白糖還在促銷階段其原來價格為3.3元/500克。在北京的上海華聯超市NO.16號店,一位姓于的女店員告訴CIEN記者,從報紙上知道了上海綿白糖漲價的事,但其店內綿白糖零售價一直控制在3.0元/500克之內,到目前為止其所屬店鋪沒有接到任何白糖漲價的消息。其店內某品牌綿白糖價格為2.7元/500克。可見糖價上漲對北京零售市場影響并不大。

  國家出庫儲備原糖平抑糖價

  2005年12月20日,國家發改委和商務部聯合發布2005年第79號公告。

  公告說,2005/2006制糖期開始以來,由于南方制糖企業開榨時間推遲,引發食糖市場炒作氣氛較濃及國際糖價高企,部分制糖企業存在惜售心理,致使近期國內市場糖價急劇上漲。和2004年同期相比,產區和銷區糖價漲幅均超過60%。糖價大幅度上漲,既加劇了蔗區管理難度,影響制糖企業的正常生產,又抑制食糖消費,不利于市場物價的穩定,進而造成糖料生產的大起大落,損害糖農的利益,影響糖業的健康發展。

  據CIEN記者了解,2005年11月,歐盟大規模地削減糖業補貼,為近期國際食糖價格的上漲提供了基礎。

  除與國際糖價的聯動之外,國內糖價的攀升還與產糖區有關。由于南方制糖企業開榨時間推遲,引發一些糖原料供應和制造企業趁機哄抬糖價,致使國內糖價急劇上漲。2005年11月以來,糖價上漲幅度達到20%-30%。和2004年同期相比,食糖產區和銷區糖價漲幅均超過60%。

  糖價的上漲,直接造成部分以糖為主要原料的食品企業成本增加,尤其是糖果生產企業。據上海市食品行業協會烘焙專業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不少糖果企業不得不通過調整產品結構、降低生產成本等措施來達到平衡,“一般新產品的毛利比較高,企業就多生產一點,老產品做不下來就不做了”。不過,從目前來看,還沒有企業通過直接調整糖果產品價格,來減輕原料成本增加所帶來的壓力。

  貯備只是暫時辦法

  “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春節,我們在幾個月前就采購了大量的食糖,這些食糖足夠我們用一個冬季,所以最近的糖價上漲,對我們公司不會造成任何明顯的影響。”上海臺尚總經理助理王小姐說。而其他幾個糖果生產企業也都進行了戰略儲備。

  “但食糖儲備僅僅只是暫時辦法,長久下去,企業不可能不受影響。”糖果專業委員會人士告訴CIEN記者,糖果生產完全依賴食糖。“這是一個現實問題,食糖上漲,造成的后果就是企業成本大幅上升,而利潤大幅下降。”該人士說,雖然儲備食糖可以讓部分企業短期內不受影響,但由于受到資金周轉的限制,儲備上也會受到限制,“而目前又是糖類消費的旺季,企業怎么可能有這么多的資金來購買整個旺季食糖的儲備呢?”該人士同時表示,類似于臺尚這樣的大型企業,雖然目前沒有特別影響,但如果糖價繼續上漲,這類企業也會撐不下去。

  糖價上漲同樣影響到食品飲料企業。“糖價上漲肯定會使我們產品的成本提高”,日前,統一集團中國總公司經理林武忠說。而統一目前一年砂糖用量超過10萬噸,糖價上漲給企業帶來的壓力不小。此前,統一集團已經開始逐步調整內部架構,將生產不含糖分包裝。

  中國糖業協會秘書長閆衛民表示,盡管食糖價格有所提高,但對于食品飲料企業來說,企業成本仍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屬于“合理成本”,企業可以通過內部消化的方式來解決。但糖果專業委員會的人士卻表示,并不是所有的企業都具備內部消化成本的能力。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