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比速度,中國的出版行業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剛剛過去的2005年,大約出版了15萬種圖書擺到了人們面前。
這個速度比兩年前大約要快一半。但由此引起的資本積壓卻已經高達200億元,民營資本試水出版業的熱情在去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
記者 林華強 報道
書商云集訂貨會
2006年1月3日,北京的天空少云,北風刮得書商們直打顫。北京石景山區的三家賓館:京豐、京燕、鐵道賓館被分別“改裝”成了三個大的圖書交易市場,來自全國各地的民營出版商、書商們分別在這幾家賓館進行一年一度的圖書交易。
這是中國圖書行業二渠道的主要訂貨會,活躍在其間的主要是中國出版行業的民營資本和數不清的出版商。
在京豐賓館的一層到十四層,幾乎每一個房間的床都成了擺滿各種各樣書籍的展位,客房的價格也加了個零,每個房間都被叫賣到3000元以上。然而這樣的高價也不妨礙幾百間客房被搶訂一空,后來者只能在過道和走廊上擺起地攤。
主辦方提供給記者的信息稱,僅京豐賓館一處就有超過800家圖書出版企業參加訂貨會。加上京燕賓館和鐵道賓館,共有兩三千家出版和發行商到場。這里幾乎云集了中國所有二渠道的出版力量。
特價書成為主流
由于賓館通道并不寬敞,加上強勁的暖氣,并不太多的人流量仍使整個訂貨會表面呈現火熱的場面。但各個房間門口醒目的“特價書”招牌卻暴露了中國出版行業中民營資本的生存困境。
“隔壁的圖書已經開始向經銷商一折銷售。”重慶一位參展的業者李某接受記者采訪時驚愕于兩年間圖書出版行業的巨變:“以前庫存書打折銷售大家都能接受,因為數量極少,但現在卻成了主流。”
他帶記者在京豐賓館五層的20個房間走了一圈,居然發現11家出版商都推出了打折圖書,折扣率從一折到二折不等。
“這幾乎可以稱為特價書會了!”一位參會的出版商告訴記者,這些特價書有的并不是舊書,去年12月出版的圖書隨處可以找到,他稱最能形容整個中國二級出版市場的字眼是“混亂”。
龐大的存量資本
資深出版人士廣東海龍文化傳播公司董事長陳云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從目前特價書籍大量涌現的情況來看,中國出版業已經積壓了大量資本。據中國出版行業協會估算,估計整個行業已經有至少高達200億的存量資產積壓在庫房里。
“幾年前,民營資本開始躋身出版行業,他們或明或暗地介入出版、發行等渠道,導致了中國的圖書大量增產。”他表示,兩年前中國的圖書產量達到10萬種時,他曾聯合一些出版界人士呼吁這是中國出版行業生存的挑戰極限。
然而民營資本卻并沒有引起重視,“他們認為做書應該比發行賺錢,開始做書。”陳云龍告訴記者。于是大量的圖書流入市場,到今年初,整個中國的圖書出版能力已經達到了15萬種。
由于近兩年中國人閱讀率的下降和新書“工業化”的制造速度,已經讓出版業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市場壓力。出版業人士陳黎明對此有自己的深刻體會:“特價書實際上是出版業消化過剩出版物的一種特殊形式,它欲以價格的優勢來消化前些年出版過熱的負面影響。但特價書的存在,對新書的出版有著嚴重的負面影響。”
草率介入出版業
實際上,民營資本的盲動源于出版行業的高額回報和政策的松動。重慶某報的一位出版人員稱,只要選題對路,一本書賺幾十萬元并非難事。
在這樣的利潤誘引下,自中國入世后宣布出版行業將向外資和民營資本開放后,來自我國民間的資本提前激動,開始介入了這個行業。但這是一種缺乏競爭力的行為。
重慶書商霍一飛接受記者采訪時稱,現在的出版商突然以爆發的速度增長,他在整個展會期間收到的出版商名片有二、三斤重,他表示自己也曾經做過書,“當我們做發行時,發現做圖書出版也是一個很賺錢的行業,于是就在一些大學、網絡上找一些寫手跟風寫作。”
霍某稱,“當時余華寫的《活著》很火,我們也試著操作了一本農村題材的書。”那本書的紙張成本三、四元錢,加上編輯等成本,總成本在五元以下,參考市場上的定價,每本書的批發價是在10元以下。
書出來后他很快他發現,市場上類似的書已經鋪天蓋地,甚至連盜版書都出來了。霍某只好虧了近10萬元的印刷費和廣告費后老老實實的做發行。其實做過同樣嘗試的書商不在少數,有的甚至為此投入大筆資金。
買賣書號已不稀奇
廣東一家書商就坦言自己到目前為止還在進行出版方面的嘗試。他告訴記者,雖然國家明令禁止買賣書號,但是“總有人能夠通過各種渠道搞到書號,叢書號的價格是8000元一個,單獨的書號一般是兩萬元。”
事實上,買賣書號在出版界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也是眾多民營資本能夠介入出版行業的鑰匙。正因為如此,在2005年,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等擁有書號資源的出版社大都因為買賣書號受到查處。
“事實上這只是冰山一角,你去看看那些投資做出版的書商哪個是通過正規渠道拿到書號的。”一位曾經介入出版行業的民企老板告訴記者,拿到書號后,仿照暢銷的書或者選題做一些短、平、快的書是民營資本在出版行業中的生財之道。
然而,這些被正規出版業視作偽書、注水書、跟風書的書籍和這些書商的加入曾經讓圖書市場在去、前年呈現出異常火熱的景現。然而,在今年的圖書交易會上,這些缺乏競爭力的圖書終于走到了末路,一些民營出版商僅要求比紙價高一點即可轉手。
民營書業的無序發展造成圖書的大量積壓,他們不得不以特惠圖書的方式喝下自己釀成的苦酒。重慶書商霍某告訴記者,像他一樣準備同時做出版商的人在重慶很多,但在有了幾個失敗的嘗試者后,大家都不敢輕舉妄動了。
圖書與市場被分隔
另一方面,與盲目進入的民營資本日子一樣不好過的是正規的出版社,在行業內公認的200億存量資本中,民營資本所帶來的積壓不及出版社的一半。
山東一家出版社的副總編輯羅先生告訴記者,目前他們庫房中的存書已經達到幾十萬冊,光保管成本就不得了,“這些書中三分之二以上是不良資產。”他表示,以前做書的時候更多的考慮的是它作為書的價值,而沒有去考慮圖書作為商品的價值。
香港書商羅喜弟認為這是內地出版行業與國外出版行業最大的區別,他稱,在國外,所有的出版商都把書看成是一種商品。賣點與成本是出版一本書首先要考慮的,“也許我們一本書只會印500冊,但是我們的500冊絕對是能賣掉并贏利的。”
羅喜弟表示,內地的圖書印量很大,一般最少也得上萬冊。而一些圖書選題沒有進行過前期的市場調查,只是憑借出版商的直覺在進行出版。“這樣市場與圖書成為了兩個隔離的空間,這便是中國圖書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
他表示,在國外暢銷的圖書一般都是社會的熱點。記者在采訪中也發現,在去年的圖書市場中,“超女”、“大長今”等娛樂熱點的圖書的銷量明顯的高于其它圖書的業績。而在《狼圖騰》、《兄弟》等圖書出版后,同類型的跟風圖書居然也出現了不錯的銷量。
向時尚期刊“取經”
《時尚》負責發行的一位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目前其推出的圖書亦是緊跟其它市場的熱點,銷量非常不錯,他所發行的圖書給批發商的最低價格為六五折。《狼圖騰》一書的發行人員稱,他們在繼《狼圖騰》之后又出版了《最后一顆子彈留給我》等軍事題材的圖書,發現訂量奇好。“現在要求訂書的書商不給現款我們就不發書,新華書店也不行。”
顯然,外資更明白圖書的商業價值,一些隱隱約約有些外資背景的精美時尚雜志由于更貼近商品的特質,對讀者的服務性更強,成為書商們所追逐的“熱點”。
“這些書折扣雖然高點,但它很適合現在的城市人群閱讀,賣這類雜志可以彌補圖書市場的不景氣。”在期刊發行點京燕賓館的展廳里,鄭州書市一位批發商如是說。
“外資進入中國的期刊市場大都把期刊的商品色彩加重,淡化作為書本身的價值。”一家時尚期刊的運營總監告訴記者,他所接觸的外資期刊都是印刷精美,多圖少字的“產品”,發行虧了很大一截,但是廣告賺得很多。同時,其衍生的其它出版物也是精確地定了發行量和發行人群,做到有限的投資和最小的庫存。
他認為,中國的圖書市場應該向時尚期刊市場“取經”,應當注重圖書的市場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