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世玲 孫雷 北京報道
從“麗江模式”到大型原生態歌舞《云南映象》,從法國的“云南文化經濟周”,到四天西部文化產業博覽會簽訂文化產業開發項目資金157個億……文化與經濟的聯姻,正在打造著日益被世人關注的“云南現象”“云南模式”,異軍突起背后,恢宏穩健的云南氣魄蘊含其中。
1月7日,北京大學第三屆文化產業新年論壇上,云南省委副書記丹增做了主題發言,并與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所簽定戰略合作協議,以培養云南未來“從文化走向產業化過程中的經營者”。會后,本報記者就關于西部落后地區發展模式、云南文化產業的戰略選擇方面等問題對這位出身于西藏,寫過報告文學、小說的省級高官進行專訪。
文化大省的四步戰略
《21世紀經濟報道》(以下簡稱《21世紀》):近年來,云南的文化產業發展在國內外產生了很大影響,被國內理論界稱為“云南現象”。云南的文化產業發展和區域經濟是怎樣一種關系?文化產業對云南經濟發展的戰略意義何在?
丹增:文化產業的發展和區域經濟的關系非常密切。比如云南所具有的獨特的地理和氣候優勢:喀斯特地貌,熱帶,亞熱帶,寒帶氣候都有,歐亞板塊的一個結合部、三江并流,雪山、草地、江河等。加上豐富的民族文化,云南成為得天獨厚的旅游勝地。而旅游和文化的關系中,文化是旅游的靈魂,而旅游又是文化的載體。所以旅游和文化結合起來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一個優勢。
目前,云南已經確定了發展的三大目標:第一要建設綠色經濟強省,以綠色生態資源的開發為主的農業發展道路;第二建設成民族文化大省,因為云南有25個少數民族,文化資源非常豐富;第三個就是連接東南亞的大通道,因為云南和緬甸,老撾,泰國三個國家接壤,邊境線大概是4000多公里,它是很重要的一個南亞的大通道,如湄公河水運,史迪威公路,滇緬鐵路,四通八達的空運。
在2003年時,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設民族文化大省必須首先發展文化產業。因而提出發展文化產業,繁榮民族文化,建設文化大省的任務。這三年來,云南省委省政府全力以赴的抓文化體制改革、文化產業的發展和民族文化的繁榮。
《21世紀》:現在許多省份都提出文化強省的戰略目標和系統規劃,云南對發展文化產業的思路是什么?
丹增:為了實現上述提到的文化大省的目標,云南準備4年走四大步。
2003年是我們云南文化體制改革和云南文化產業發展的統一思想年,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要將文化的意識形態屬性和它的商品產品屬性分開,同時要明確文化可以作為產業來發展。2004年是藝術繁榮年。2005年定為產業發展年,加大對文化產業的發展力度。
2005年云南文化產業的產值,估計應該達到200多個億,占全省GDP的5.6%左右。按照這個勢頭,2006年云南文化產業產值有可能達到GDP的6%,從而成為繼煙草、水電、礦產、旅游和生物制品之后的第六大支柱產業。同時,最近我們省委省政府正式宣布,把文化產業作為云南的新興的支柱產業,確定“十一五”期間云南文化產業的產值要占到GDP的8%-10%的目標。
云南現在最缺的,是從文化走向產業化的過程中既懂文化又懂經營的人才隊伍。2006年是我們的第四步——藝術人才年。通過統一思想,藝術繁榮,通過產業發展,在2006年我們要培養出一批人才來。
云南文化產業的發展不是短期行為,也不是短時間所能實現的。關鍵是要在起步階段就打好基礎。打好基礎的重點在于思想認識的統一;民族文藝的繁榮;文化產業的發展;以及人才的培養。這就是為今后的文化產業的超常規跨越式發展做實實在在的基礎性的工作。
用抓煙草的力度抓文化
《21世紀》:云南怎樣解決發展文化產業的資金問題?其中,政府的角色如何定位?
丹增:從2004年開始,云南大部分文藝創作都將納入到項目化運作的范圍中,以項目管理的方式來培育其成長,通過項目運作來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2004年申報文化產業項目515個,據初步估算,總投資778億元,總融資640億元。政府僅投入少數的啟動資金如每年1000萬元,來引導、篩選和開展策劃分析與推薦工作,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吸引投資商包裝制作。
文化產業發展階段,投入是很重要的,投入里面不光是政府的投入,更重要的是吸引民間資本對文化產業的投入,我們2005年12月舉辦西部文化產業博覽會,云南跟東部沿海地區,西部其他地區以及國外的投資公司,簽訂了關于云南文化產業開發項目資金達157個億。
投資方面,政府的作用主要在于要引導市場,創造一個平等競爭、寬松的政策環境。
《21世紀》:你多次強調,西部地區要走一條不同于東部的獨特的發展模式,而發展文化產業是其重要著力點。您為什么如此強調文化產業的發展?
丹增:在現在經濟發展中,一個特定的地區要在日益激烈的綜合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唯一的辦法是充分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做大做強優勢產業。綜合分析西部地區的各種資源,我們會發現,最獨特、最具有比較優勢的就是文化資源。
盡管我國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但如果能順應經濟文化一體化的歷史潮流,利用資源優勢,把文化產業培育成新的經濟增長點,這樣就能謀求地區經濟社會的超常規發展,從而走出一條獨特的發展道路。我認為,這條路應成為廣大西部地區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條主線。
所以我曾提出,要像研究經濟工作一樣來研究文化工作,像抓煙草產業一樣來抓文化產業,像培育工業企業一樣來培育文化企業,像保護生態環境一樣來保護優秀民族文化。
根據云南經驗,我嘗試提出一些西部文化產業發展的具體路徑選擇:
一是政府促動之路。要把文化產業培育為新的支柱產業,離不開政府的引導和支持。尤其在市場機制作用不明顯的時候,政府的作用更是必不可少。
二是項目牽動之路。項目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最基本載體,也是發展文化產業最便捷、最有效的切入點。
三是品牌帶動之路。通過維護、創立、發展文化品牌,可以對文化產業的發展產生資本聚集、消費導向、產業示范、利潤增值等多重效應。
四是要走會展驅動之路。會展業的發展帶來的不僅僅是它自身的壯大,而且能有效地驅動相關文化產業的發展,能夠為文化產業發展構建一個寬闊的平臺。
最后一個關鍵是人才。
《21世紀》:作為云南文化發展和文化體制改革領導小組的組長,怎樣看待對文化產業發展和文化體制改革的關系?
丹增:我的看法,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應該是并行的。過去我們走了一個彎路:認為先搞文化體制改革后發展文化產業,我個人認為這是不對的。因為你把體制改革改了,該下放的下放了,該下崗的下崗了。但產業發展不起來,最終體制改革是不可能徹底的。所以我們看到,好多都是改完了又回舊路。
因而,云南選擇的路徑是,先發展文化產業然后再搞體制改革。產業發展了,文化就有附加值。文化可以做到產業的時候,你不要求搞體制改革它也必然是要改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