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世玲 北京報道
“姓名、住址、郵編……”1月6日,北京市朝陽區高碑店中心小學五年紀學生孫紅興奮地填寫著一張兒童劇《魔山》的購票單。冰激凌、吉尼斯、四萬名兒童在首都體育館狂歡、四萬名觀眾憑該劇入場券獲得半斤的冰淇淋蛋糕……這出即將在北京工人體育館的上演的兒童劇,開啟了國內兒童劇演出前所未有的想象空間。
制造這種想象的是北京市兒童藝術劇院(以下簡稱“北京兒藝”)。“我們不得不隨時創新,因為兒藝已經是企業,要直接面對市場。”北京兒藝總經理王穎解釋。
而北京兒藝是北京市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的第一個突破口。2004年初,從一個事業單位轉變成股份制企業。改制當年共創收2163萬元,其中營業收入1568萬元,是改制前的18倍。
自從2002年中國拉開文化體制改革序幕,2003年中央確定了9個文化體制改革綜合試點省市和35個試點單位。北京兒藝就是試點之一。
近日,一份深化中國文化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出臺——中央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據消息人士透露,《意見》出臺是在總結近3年各地試點經驗基礎上,提出系統、全面的文化體制改革的原則性指導意見,目的是為了給各地改革試驗以準確的方向及政策意向,總目標是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
“體制和機制改革滯后已經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癥結。”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所副所長陳少峰對本報記者說。
而《意見》的出臺,給出了這一癥結的系統破解方案。
《意見》分為9大部分32條,包括文化體制改革的發展進程,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文化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原則要求和目標任務,推進文化事業單位改革,深化文化企業改革,加快文化領域結構調整,培育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健全宏觀管理體制,加強對文化體制改革工作。
“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和文化企業單位改革方向都明晰了。” 河南省文化廳副廳長李庚香分析《意見》的亮點之一時說。
在2005年8月的“傳媒業改革與發展走勢研討會”上,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李從軍指出,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重點是體制、機制的創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手抓公益性的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
李從軍指出,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主要是轉換內部的經營機制,增強活力、提高效益,向社會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務。經營性文化產業這一塊,主要是要轉企改制,進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造,成為新型的市場主體。運用市場機制來增強實力。
“抓住這兩點,就轉動了文化發展的兩個輪子。”一位專家說,“《意見》中提到推進文化事業單位改革,深化文化產業,正是對兩個輪子如何轉動的方向指引。”
據消息人士透露,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的重點是:增加投入、轉換機制、增強活力、改善服務;而經營性文化產業改革原則定位為: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增強活力。
這兩項改革是文化體制改革的核心內容,而相關的配套措施也尤為重要。
上述人士還透露,《意見》中,文化領域結構調整的基本方向是資源重組,文化產業集約化、規模化;培育現代文化市場體系目標鎖定在:文化市場建設,要素市場(如演出、音像、電影、文物市場等)建設,流通體系建設,培育相關中介機構、行業組織,文化產業協會。
理清政府、市場、文化企業的關系成為文化體制改革的關鍵。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企業事業單位依法運營是宏觀管理體制的核心原則。
文化部產業司副司長謝銳曾表示,文化領域而言,政府實現“三轉變”,即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由管“微觀”向管“宏觀”轉變,由主要管理“直屬單位”向管理“社會”轉變;盡快做到“兩分開”,即實行政企分開、政事分開。
“《意見》非常系統和全面,但仍是指導性的原則,具體措施還要各地方和部委在繼續試點的基礎上,不斷完善。”上述消息人士說。
在2005年3月的全國文化系統推進體制改革工作座談會上,孫家正強調,文化體制改革的難點在轉企改制,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必須要闖過這一關。
這個難關將在2006年得到突破。據悉,文化體制改革會在今年當作大事來做。中央很快會召開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會議,部署文化體制改革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