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醫院日倒貼兩萬元 能否不斷注資是成敗關鍵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06日 06:51 北京晨報 | |||||||||
上地醫院采取多種措施擠掉藥費、檢查費中的水分,減輕患者的負擔。晨報記者 李木易/攝 開業以來,上地醫院日均接待病人130多人。晨報記者 李木易/攝 能否不斷注資是成敗關鍵 能否惠及百姓引起各方關注 調查背景
2005年12月19日,北京首家惠民醫院——上地醫院正式掛牌營業。上地醫院是政府舉辦的公有非營利醫院,有人稱它為真正意義上的公立醫院。該醫院實施收支兩條線,采取政府撥款、收入上交、慈善組織補償等運營方式。據悉,海淀區將再建兩所惠民醫院。這樣的惠民醫院能否解決低收入人群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為此記者進行了調查。 惠民醫院·解剖 解決“看病貴”的試驗田 ●目前僅靠社會保障體系無法解決眾多老百姓“看病難”,政府通過這塊公有非營利醫院的試驗田,將探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 鏡頭 生一個孩子花費500多元 去年12月28日,上地醫院完成了它的第一例分娩手術,35歲的產婦方女士順利產下一個男孩。方女士是河南人,幾年前隨丈夫來到北京做小生意。她告訴記者,她于28日上午住進醫院,辦理住院手續之前,先做了一個產前檢查,花了400多元,住院時,交了2000元押金,當日下午就生下了孩子。29日下午方女士已辦理了出院手續。王玲院長告訴記者,方女士離院時只花了500多元,“她是順產,住院時一針都沒有打。”記者了解到12月29日下午,醫院又做了一例剖腹產手術,由于孕婦有高血壓,手術有一定難度,生產后還要住幾天院,王院長說,總共下來可能得花兩三千元,但也比別的醫院便宜了不少。 收費:擠掉水分,只收成本 上地醫院地處海淀區海淀鄉和上地街道交界處的樹村,按照二級醫院標準建立。海淀區公共服務委員會(以下簡稱公共委)是其上級主管部門。公共委于小千副主任說:“醫院定的就是一個成本價,要把醫療費中的水分擠出來,像提出最低1000元就能生孩子,就完全可以做到,因為光接生費,或剖腹產手術一項的費用并不高,國家對此有規定,也就幾百元,我們做的是盡量減少病人的其他費用,比如鼓勵孕婦自帶生活用品、嬰兒尿布,不用醫院的一次性物品等。” 運營:收入上繳、虧損補償 除了藥品進價低、檢查費用低,王玲院長還介紹到,醫院走醫療體制創新之路,收支兩條線,政府在醫院運營中實行收入上繳、虧損補償機制,避免醫院以營利為目的,而導致“看病貴”,而且醫生收入完全與處方脫鉤,能避免醫生開大處方。耳鼻喉科的主任王效俊大夫告訴記者,醫院開業以來他開出的藥方,最高也不超過50元。 目標:公共服務“公平、覆蓋” 于小千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海淀區政府一直在考慮如何減小貧富差距、兼顧公平,惠民醫院的成立就是海淀區為實現公共服務的公平性和覆蓋性做出的重要決策。同時他指出,在目前,僅依靠社會保障體系無法解決眾多老百姓看病難的問題,社會保障體系的覆蓋面尚不夠寬,許多人一時難以進入。因此,建立像上地醫院這樣收費低廉的醫院非常必要。于主任表示,上地醫院是海淀區的第一家惠民醫院,從這塊公有非營利醫院的試驗田,政府將探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 惠民醫院·意義 福利制度的良好開端 ●真正解決老百姓“看病貴”的問題,必須依靠制度化的手段,即形成一套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上地醫院是建立福利制度的良好開端。 鏡頭 若得大病還是看不起 陳師傅從湖北來北京打工十幾年了,近來他發現自己小便帶血,一直沒有去醫院看病。幾天前他從報紙上得知上地醫院開診的消息,便來此看病。陳師傅這一次瞧病,共花了78.5元,掛號加診療費4.5元,做了兩個尿樣化驗23元,走時醫生給他開了阿莫西林膠囊、腎上腺色腙片等幾種藥共51元。他說,醫生當天沒檢查出病因,讓他第二天再來做B超、透鏡等項目,“我不會再來做那些檢查,肯定得花200塊。”陳師傅說,他有兩個孩子在老家上學,兩孩子每年要花15000,“我們夫妻倆在北京拼命打工,我不瞧病,是怕如果病真的很嚴重,醫院再便宜我也看不起呀。” 專家:社會福利制度亟待完善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博導夏學鑾教授認為,在貧富分化較嚴重的今天,海淀區政府成立這樣一家有政府財政支持、針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醫院,表明政府在為老百姓做實事。但在夏教授看來,要真正解決老百姓“看病貴”,必須依靠制度化的手段,即形成一套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陳師傅的單位如果給他上醫療保險,一部分看病的費用將由單位、社會統籌,或保險公司承擔,看病的壓力即可減輕。“夏教授說,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逐步解決外來工的社會保障問題,我國在這方面的進展很快,不斷有新政策出臺,但總體來看還很不夠,這樣一種醫院形式可以說是建立福利制度的良好開端。” 惠民醫院·前景 持續注入資金才能長久 ●海淀區是北京最富裕的區縣,一些較貧困的省市可能還承擔不起維持建立非營利性醫院的費用。 盤點 目前日倒貼約2萬元 上地醫院辦公室主任杜劍峰告訴記者,醫院開業的第一天迎來了120名患者,當天醫院收入2000元,平均每名患者花費20元。現在醫院每天接診100多例,每天的收入仍不足萬元。另一方面,醫院大樓的租金是一年260萬,每天的水、電、暖氣費、物業、保潔費加起來就有2萬。記者這樣一算,醫院一天的基本開銷就將近3萬。據了解,上地醫院對病人不設門檻,所有人均可到醫院就診,醫院雖然廉價,為低收入人群服務,但患者中甚至有家住附近的房地產老板。于主任說,醫院暫時還沒有申請到醫保,等醫保下來,預計病人的結構還會發生變化,附近居民將迅速增多。 撥款:具體方案尚未出臺 面對低廉的費用和日漸增多的病人,作為非營利機構,醫院的運行能否維持,政府對醫院的差額撥款究竟有多大,記者帶著疑問走訪了有關部門。 王玲院長只是簡單地告訴記者,區領導對上地醫院很重視,醫院經費沒有問題,區里會撥款,現在已撥了幾百萬。 海淀區公共委的于主任則堅決否定了記者的疑問:“一家醫院的運營成本是由其固有的人員和硬件配備決定的,醫院共有221個編制,8000平方米的營業面積,158張病床,這些都是固定的,相應的接診能力也相對固定,因此不會出現政府的投入是無底洞的情況。”記者了解到,按照這個配備標準,醫院所能承受的最高日門診量為病床數的三倍,即374人。于主任說政府對醫院每年的差額撥款數量沒做估計:“缺多少補多少。有可能缺口很大,也有可能發現差額并不大,或根本不需要政府補貼。”記者了解到具體的撥款方案還未出臺,“大致是平時撥給醫院基本的運營費用,一般到每年年底總結賬。現在醫院還在自己墊錢。” 于主任還談到,上地醫院將吸收大量非營利機構辦不下去的經驗教訓,最重要的是要做到政府的政策必須穩固長久,其次是避免醫務人員服務質量滑坡。 專家:不斷注資是關鍵 北大的夏教授認為,像上地醫院這樣的非營利性醫院要長久辦下去,必須有源源不斷的資金注入,另外收支兩條線必須堅持下去,醫院的管理和醫德建設也顯得更為重要。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的田凱副教授提出,依靠政府承辦非營利性醫院的做法推廣到別的區域有一定局限性,“因為建立這種醫院條件是政府的財力必須雄厚,海淀區是北京最富裕的區縣,一些較貧困的省市可能還承擔不起維持建非營利性醫院的費用。” 接診數字 目前每日平均 接待患者逾百 醫院辦公室主任杜劍峰介紹說,第一天營業時,上午來了30個病人,患者回去宣傳后,當天下午竟來了90個病人。開業以來醫院平均日接待病人130多人,營業的頭十天里醫院共接待門診病人1115例,急診126例,元旦期間,醫院每天只開放半天門診,但2日、3日兩天的病人數分別為130人、126人。 患者評價 醫院看病便宜嗎? 說不準(1人) 不便宜(1人) 與其他醫院差不多(7人) 很便宜(7人) 較便宜(14人) 醫院首先應改善? 進一步降價(3人) 應盡快成為醫保醫院(5人) 提高醫療水平(22人) ●調查說明:記者在上地醫院對30名就醫的患者進行了問卷調查,其中有28人是外來人口。 記者調查 黑診所仍然紅火 記者又走訪了醫院南邊小清河沿岸低矮的平房區。這里的居民除了外來打工人口,就是樹村本村村民。記者調查發現,居住在此的居民有三分之二不知道上地醫院。樹村村民告訴記者,村委會給每個人辦了合作醫療,他們一般去村里的衛生室或者鄉里的衛生所以及自己的醫保定點醫院。 在胡同口一個水果攤主的指引下,記者來到當地最受歡迎的一家私人診所—“老胡診所”。這個診所外表與普通民房無異,沒掛招牌,只是窗戶上有個不起眼的“胡”字。進去后,記者看到這間不通風的十幾平方米的小屋內擠滿患者,來看病的多是大人帶著的5歲以下的小孩,大概有七八個孩子。老胡沒穿白大褂,他很熟練地給孩子打針、開藥,其妻子站在一旁做著準備注射器、消毒器械等工作。大人們告訴記者,小孩感冒發燒等小病都到這家診所來,價錢便宜又離家近,所有人都知道老胡的診所沒有牌照,但依然是“每天早上還沒營業,診所外就擠滿了人。”老胡說,人們選擇到他這兒來看病,是因為便宜,“我看的大多是感冒發燒等常見病,大病我也看不了,一個病人在我這看平均也就花10多元。”記者看到老胡開藥時都是把一整盒藥拆開賣,“因為病人往往吃半盒藥就好了,這樣省錢。” 本版撰文 晨報記者 張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