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動態 > 正文
 

醫藥:中外群雄逐鹿后并購時代 誰能笑到最后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04日 11:37 東方早報

  早報記者 封欣 責任編輯 夏峰

  由于技術、資本密集度高,利潤也相對“豐厚”,醫藥行業吸引著各路資本爭相進入。然而,2005年國內醫藥行業的并購重組似乎并不理想,以往高調并購別人的企業開始遭遇被并購的命運。專家表示,醫藥行業正在進入“后并購”的調整時期。曾先后收購數家醫藥集團華源如今淪為被別人收購的對象;三九現在也因為資金鏈斷裂而面臨被重組;跨國醫藥
巨頭通過并購加速了進入國內市場。在“后并購時代”,誰能笑到最后?

  華源:醫藥航母夢破滅

  2000年起,華源集團開始進軍醫藥業;2002年,以11億元的價格購入上藥集團40%股份;2004年,再以13億元持有北藥集團40%股權。南北兩大醫藥集團并入,令華源系資產規模由之前的150億元,驟增至逾500億元,一躍成為國內醫藥航母企業。

  華源大舉投資醫藥業,理由很簡單:過去十年,我國醫藥行業平均增長速度為17%,遠高于GDP增長率。據預測,2010年藥品市場容量將達到5000億元,2020年預計將達到10000億元。同時,醫藥行業國資改革,政府鼓勵國有資本退出、股權多元化及引入增量資本,因此各方資本有機會參與地方大型國有醫藥企業的重組改制,直接搶占高端資源,華源構建醫藥航母的思路也是在收購上海醫藥集團之后逐漸清晰的。

  但華源并購擴張的步伐似乎走得太急,高負債率使得企業命懸一線。據了解,2002年為收購上藥集團,華源曾向上海銀行、浦東發展銀行等銀行組成的銀團專項貸款6億元;華源的銀行貸款余額常年維持在近60億元的規模。2005年以來,因部分銀行收貸,集團貸款余額縮減至約43億元。而納入華源集團合并財務報表的11家核心企業,其整體銀行負債逾250億元。

  根據華源去年9月的公告披露,華源集團所持有的三大嫡系上市公司———華源發展、華源股份和華源制藥的全部股權在同一天被司法凍結。為此,國資委決心開始重組華源,其核心內容是國資委授權誠通集團對華源集團進行資產重組。具體方案為誠通出資25億元,其中50%將用來對華源增資,另50%作為貸款注入華源,以緩解其資金緊張局面。

  公開資料顯示,誠通集團成立于1992年,總資產近百億元,主營業務是現代物流。而截至2004年底,華源集團總資產567億元,凈資產146億元,當年實現主營收入485億元,利潤16億元。如果誠通重組華源,華源獨造醫藥航母的夢基本破滅,而誠通不僅將上演一出典型的“蛇吞象”,可能還將借助華源進入醫藥行業。

  研發或主導三九并購

  在2005年的醫藥行業并購事件中,最有懸疑的是誰來重組三九集團。目前浮出水面的3家企業向國資委提交了重組方案,但尚無一方得到批復。

  業內有消息稱,上實集團、新加坡淡馬錫集團以及上海復星集團都已向國資委就三九集團重組提交了各自的方案。對此,雖然三九集團方面一如既往地以沉默態度對待外界,其他三方重組的猜測對象也沒有正面回應,但從目前的氣勢來看,正在加強研發能力并整合醫藥版塊的上實集團似乎勝出的可能最大。

  據記者了解,上實集團整合醫藥產業的趨勢正逐漸清晰,旗下上實聯合(600748)自主研發的三個新藥剛剛獲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一類新藥認可,更加強化了研發能力。上實集團董事長蔡來興向記者表示:“集團未來10年的發展將集中在醫藥、地產及經貿三方面,進一步加大在國內外醫藥行業投資收購的力度。”他表示,借助自主知識產權,并購擴張將是上實集團的發展方向。

  早在2001年8月,三九集團就爆發了首次危機,中國證監會披露三九集團占用三九醫藥(000999)資金高達25億元;2003年,三九集團再陷債務危機,多達21家債權銀行開始集中追討債務并紛紛起訴,目前“三九系”整體銀行債務被曝高達98億元,面臨著不得不重組的命運。

  業內人士分析,目前競爭重組的企業中,淡馬錫的短板很明顯,那就是今后對醫藥產業的整合能力偏弱。而上實集團日前三種藥品剛剛獲得國家一類新藥認可,并且高調表示要加大在醫藥領域的資本擴張,業內估計上實重組三九的可能性比較大。

  上實聯合董事總經理姚方告訴記者,目前醫藥行業面臨一個嚴峻的現實是,國內藥企的主要西藥產品集中于非專利藥。雖然由于中國有龐大的消費人群,立足于非專利藥生產和銷售的醫藥企業仍然有相當大的生存空間,但若想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醫藥企業,新藥研發能力是無法回避的問題。

  “共同承擔新藥研發的投入及風險成為推動許多大型國際醫藥企業并購案的主要力量。”一位業內人士認為,隨著WTO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加強,在醫藥行業的重組中,獲得新藥研發能力將成為其核心驅動因素。

  外資加速圈地

  在國內醫藥企業希望依靠研發能力做大做強的時候,外資醫藥企業開始搶奪在華市場。據記者了解,國家處方藥和非處方藥分類管理以及強制GMP認證和GSP認證等一系列政策的出臺,直接推動了醫藥并購交易的發展,但是2004年年底,銀行加息使得貸款利率上升,收購項目的風險越來越大,為此國內醫藥企業的擴張非常謹慎,而外資卻相對活躍。

  數月前,荷蘭抗生素巨頭帝斯曼集團挾13億元參股華藥集團及其上市公司,并在維生素和抗感染藥領域組建合資公司。這樁跨國巨頭與國內龍頭藥企間的產業整合成就了本年度醫藥行業最大的一筆并購交易。

  “對中方來說,引進戰略投資者,可以進而引入資金和先進的管理模式;對外方而言,這是進入中國市場的一種節省成本、風險較低的方式”。帝斯曼公司董事長兼CEO艾賦鼎于去年9月正式拜訪河北省政府高層后,帝斯曼全面滲入華藥的計劃終于和盤拋出。根據相關協議,帝斯曼參股華藥集團,華藥集團則由國有獨資公司改制為國有控股外商投資公司,帝斯曼參股上市公司華藥股份公司,在維生素和抗感染藥領域組建兩個新的合資公司,帝斯曼分別擁有49%的股權。

  根據銀河

證券分析師劉彥明的統計,華北制藥曾于1998年及1999年占據醫藥行業流通市值的第一位,現在已經滑落至25名以外。日前,華北制藥發布全年業績預告,預計公司2005年全年度業績虧損。然而,在維生素和抗生素產業巨頭帝斯曼眼中,擁有兩塊核心業務的華北制藥依然是一個有潛力可挖的“香餑餑”,因為帝斯曼同樣正在籌劃著更大的維生素和抗生素產業集群。

  據介紹,在抗生素高端產品方面,帝斯曼擁有國內企業并不具備的“綠色酶法”工藝技術,如果新的合資公司引入“綠色酶法”工藝,將有可能打破國內青霉素市場過度競爭的拉鋸戰狀態,也將有力地打擊國外高端原料供應商的國內銷路。同時,由于國內維生素C的生產工藝高于國外,帝斯曼進入華藥后,也將加強其維生素的競爭優勢。而借助華藥的生產優勢和銷售網絡,帝斯曼及華藥的市場份額將得以擴大。

  華藥與帝斯曼最終達成合作的事實從客觀上說明藥企并購仍舊有充足的發展空間。同時我國今年持續收緊的

藥價政策,也必將導致一批中小企業“奄奄一息”,再加上國家正在推行的
股權分置
改革,都將為有意做大的大集團提供了低成本的并購機遇。

  美國惠氏藥廠(中國)有限公司總裁兼董事總經理吳曉濱在分析跨國制藥企業在中國戰略運籌時認為,未來五年中國有可能成為世界第五大醫藥市場,并且醫藥企業集中度不斷提高,并購將成為趨勢。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還有許多藥企并購好戲可看。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17,70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