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企業缺乏實力 外國企業虎視眈眈
產業結構調整面臨艱難時世
CIEN記者李漢橋 北京報道
歲末年初,汽車產業“十一五”規劃的出臺,解決了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的問題;但也正是在2005年,國家取消了進口汽車的行政審批,這是國內市場與國際接軌的一個標志,新品不斷推出,競爭異常激烈,許多專家相信,我們已經進入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最艱難時期。
不久前,國家有關部門審議通過了《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暫行規定》和《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提出必須把利用和消化好部分行業過剩生產能力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一項重要任務;必須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而中國汽車工業協會2004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全國15家重點大型汽車企業中,銷售收入與前一年同比有增長的只有9家2/3的重點汽車企業利潤都出現下滑其中還有3家企業出現虧損。
正因為國內大型汽車集團競爭力不強,眾多中小企業才不但沒有退出市場,反而有了很大發展。中小企業機制靈活,追求差異化競爭戰略,有很大發展空間。但隨著競爭不斷加劇,大型企業集團在培育核心競爭力以后優勢會逐步顯現。
根據國際市場的發展情況來看,一個企業年產量為20萬輛才能達到盈虧平衡點,30萬輛才具有競爭力,250萬輛才不會有被吞并的危險。而中國企業絕大多數都沒有達到年產量30萬輛的規模,達不到規模必然導致成本加大,競爭力衰弱。
中國汽車產業結構極不合理,這種局面讓人非常擔憂:面對國外廠商的緊逼,中國廠商根本沒有還手之力。而現在,隨著中國汽車市場的迅速發展,留給中國汽車產業調整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汽車市場已經從多年的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市場的細分化、個性化越來越突出。
隨著2004、2005兩年汽車市場增長速度放緩,曾經被爆發式增長掩蓋的各種問題、矛盾不斷顯現,許多企業可能沒有時間和能力進行產業結構調整。與此同時,中國汽車行業還面臨產業升級的壓力。
在國家發改委組織有關部門制定汽車工業“十一五”發展規劃中,新型燃料汽車和環保節能型汽車的開發使用,將作為規劃中的重要內容,有關知識產權開發和生產使用的政策正在研究中,政府將鼓勵國內汽車生產企業與國外有實力公司聯合開發、生產新型燃料和節能汽車。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國內絕大部分企業根本沒有實力和時間,從事未來市場競爭力方面的研發與投入,這將會極大地限制中國汽車廠商未來的發展潛力。在市場的大浪淘沙中,只有真正實力強大、并且眼光長遠的企業才能在結構調整中處于優勢。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的《中國汽車產業國際競爭力評價》報告指出,我國汽車工業重組的結果是:通過競爭,一部分規模小、技術力量弱、成本居高不下的汽車企業退出市場或投奔到優勢企業旗下。中國汽車工業將形成幾家生產規模大、技術開發能力較強、產品系列化、分工協作合理的大型企業集團,并最終形成少數幾家企業集團,控制全國大部分汽車市場的局面。
已經完成結構調整,形成相對穩定市場格局的國外廠商,將對中國市場產生強大沖擊。而這將成為中國汽車行業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需要面對的最大變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