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消費品業
中國應該有自己的民族品牌,這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也是一個政治問題, 關乎民族利益和國家地位的問題
朱新禮(匯源集團董事長):
目前好像是中國的品牌損失了很多,但是中國企業在這個時間特別需要經驗,需要一些財富的積累,資金的積累,還有人才的積累。
從感情上講,我們希望中國的民族品牌越來越強大。但從另外一個方面講,整體的大環境是一個企業不能左右的。民族品牌,銀行給你貸款的時候是不是利息低了?大學生畢業的時候是不是就必須給你分配一定的優秀人才?甚至企業上市沒有路,那么這個民族品牌可能就很難樹立。
現階段,中國人利用外國公司的管理經驗,很重要。我認為未來中國肯定是一個經濟強國,中國的消費市場在這里,中國人的勤奮,我們國家目前整個的政策導向,大環境不會變。過去10年,中國有很多優秀的民族品牌被跨國公司收購,這是事實,但并不意味著我們的失敗。因為它們的收購是付出了很大代價的,像啤酒行業,燕京是咱們國內最大的啤酒品牌,被國外的跨國集團非常看好,對燕京的壓力也很大。但不是說外國人能輕而易舉就把品牌拿走、把行業通吃,它要付出很多代價。外國人把錢拿過來,肯定要加強管理,管理后面就是個人才的問題,國際管理經驗的問題。對我們這個市場來講,沒有什么不利之處,這是全球經濟一體化。不是說我是一個民族品牌就覺得很好,我認為既然改革,既然開放,既然是融入世界經濟,還不如順其自然。跨國資本進來,首先是體現中國企業的價值,特別是消費品。人家拿了很多錢進來,我認為應該是說個雙贏過程,不是誰輸誰贏的問題。有一些產品自己做不大,還不如合作,這是一個機遇問題。因為自己有能力做大,肯定去做最好的。你要面對競爭做不大,或者暫時做不大,還不如跟別人合作呢。
所以說,在這個時期,即便品牌不是我們民族資本控制的品牌了,我想10年、20年后我們中國人還有可能把它改過來,因為市場在這里,我們的勤奮在這里。這是一個迂回的戰略。在這個戰略時期,我們應該是放下架子、快速前進,有時戰略發展就是為了前進。目前好像是中國品牌損失了,喪失了,但是中國企業這個時間特別需要經驗,需要一些財富的積累,資金的積累,還有人才的積累。這就是我們中國人說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這個時間我們應苦心磨煉,汲取人才,汲取財富,汲取經驗,然后再到國外去收購。我們的支撐點就在我們有13億人口的大市場。像匯源這樣的企業,再過10年國際品牌中就會有我們。
潘剛(伊利集團董事長)
是否引進外部投資者,特別是國外資本,各個企業有著不同的情況,不能簡單說對或錯。核心問題是,引進國際資本給你帶來了什么?你要靠它解決什么問題。國際資本入主本土品牌,既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要根據行業或企業自身的具體情況來決斷。我覺得中國應該有自己的民族品牌,這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也是一個政治問題,關乎民族利益和國家地位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