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標交易遇冷不值得大驚小怪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19日 10:37 深圳商報 | |||||||||
《深圳商報》上周報道稱,在剛剛落幕的首屆中國商標節上,商標交易有點冷。在商標轉讓授權推介會上,盡管前來洽談者很多,但賣家極力推介的30件商標無一“嫁”得“如意郎君”。 無獨有偶,在上海聯合拍賣有限公司兩周前組織的國內首次商標拍賣會上,雖然有219件商標登上拍賣臺,但是1個多小時的拍賣會鮮有落槌聲,最終只有2件商標拍賣成交,成
這兩場全國性的商標公開交易的冷清現場,完全與業內“商標買賣需求旺盛”的預測相悖。是好事,還是壞事?我們姑且不作評論。買家的審慎已經給出了答案,商標交易遇冷不值得大驚小怪。 商標是無形資產,重要性無須多說。無形資產能值多少錢,起決定性因素的是有形的商品。比如一提起可口可樂,大家就會想到飲料;再比如一提起麥當勞,大家想到的是漢堡包。走上拍賣臺的商標有多少含金量?大家其實心知肚明。這些商標的來源無非以下途徑:企業破產留下閑置的商標,《商標法》修改后允許以個人名義注冊商標,一批“職業炒標人”試圖將點子轉換成金錢。僅上海的7萬余件商標中,就有三分之一閑置。 對于拍賣商標不感冒,企業是很理性的。一個閑置多年的商標,其核心內容需要重新建立,而且當這個商標直指一個破產企業,接手的企業肯定要衡量風險。同樣,沒有有形的商品或者服務,一個號稱擁有無形資產的商標其實等于零,接手的企業同樣要進行品牌培育,與其這樣,自己注冊一個根本不須掏什么錢。 “職業炒標人有點尷尬”,這純屬市場行為。別人不買,那是因為這些東西不值得買。中國已經告別了短缺經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起決定因素的是質量和信譽,一個有創意有內涵的商標會起到作用,但這些作用已經不再重要。就算買到了一個好商標,絕不是已經擁有了成功的一半。 對于職業炒標人而言,隨著市場經濟越來越成熟,他們的生存空間會越來越小。雖然我們承認這是一個創造性的勞動,但是沒有得到有形資產的支持,商標交易就是吹出來的泡沫。 但是很多人還是樂此不疲,四川產業界人士更是對商標搶注表示不安,比如四川文化名人李伯清被香港人搶注成商標引發名人姓氏保護危機,四川境內的紅軍渡、瀘定橋、大渡河、華鎣山等紅色景點也被搶注。目前成都注冊的商標一半以上都是自然人注冊,且多半不以生產為目的。搶注者以2000元的價格注冊一個商標,再以5萬到幾十萬更有叫價上億元不等的高價轉讓。說實話,這些預想中的“錢景”最終都會落空,最后只能是一場場鬧劇。商標交易遇冷,正是對投機行為的棒喝。 作者:張榮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