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 終于擠進馬來西亞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18日 16:58 經濟觀察報 | |||||||||
-本報記者 韓彥 哈爾濱 長春 北京報道 在長春一汽轎車公司的試車跑道上,停著一輛外觀與豐田公司在日本銷售的Majesta毫無二致的豪華轎車。打開車門,你會發現它有著和雷克薩斯(豐田旗下的頂級品牌)如出一轍的駕駛倉——除了輪胎以及那個“鼻梁”上鑲著的“紅旗”標志,其他幾乎原封不動地來自日本。
沒什么奇怪的,這僅僅是中國汽車廠商已經運用熟練的一種發展自我品牌的方式——他們在骨子里都認為,只要品牌是自己的,其余用誰的目前都無關緊要。糟糕的是,當馬來西亞人民也決定這樣做的時候,這惹怒了中國的幾家汽車廠商。 吉利是目前最為憤怒的一家公司,此前他們甚至已經簽署了協議,將在馬來西亞制造、組裝和出口吉利汽車,卻在不久前被該國政府出臺的新政策擋在了門外:新政策要求吉利只能將馬來西亞的組裝廠當作出口基地,不能在馬銷售。 還有奇瑞公司,該公司生產的微型車QQ是目前國內最暢銷的一種車型,但這些車卻經常長時間地躺在馬來西亞的港口里,因為這些車如果想要進入馬來西亞市場的話,必須經過政府工業部和交通部的雙重資格認證。在早些時候,馬來西亞還借美國通用汽車對中國汽車廠商奇瑞的訴訟,成功阻止了奇瑞微型車QQ出口該國的計劃。 這些事情開始引起了中國汽車界的憤怒,吉利公司甚至希望商務部能夠為此出面,而外界也開始對中國汽車公司能否順利走出國門開始持悲觀態度,這對于中國已經越來越顯得過剩的汽車產能的解決有著重要的影響。 首先馬來西亞是東盟十國中私人汽車市場份額最大的國家,而且該國人民對新事物的接受力很強。中國汽車企業普遍認為,如果能在馬來西亞站住腳,中國車就打開了面向整個東盟市場的大門,并可以借此實施馬來西亞-東盟-中東-歐洲的全盤計劃。 在不斷的努力下,一家并不非常知名的中國汽車廠商帶來了意外的驚喜。本報記者12月5日從哈飛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慧俠處獨家獲悉,根據哈飛與一家馬來西亞主要汽車制造公司簽定的合同,從2006年2月中旬開始,哈飛將在一年內向馬來西亞出口3萬套路寶車的汽車散裝件(CKD),在馬組裝并掛上當地品牌銷售。 根據進一步的了解,目前雙方共同建設的組裝廠在今年8月份就已經破土動工,將于2006年2月正式開工生產。目前哈飛已經收回第一筆數百萬美元的技術轉讓費。以至于趙慧俠每次對外介紹性發言的結尾,都增加了“未來會與國外企業進一步合資合作”的內容。一位哈飛內部人士將其理解為,哈飛將來有可能跟馬來西亞企業成立合資公司。 本報記者還得知,另一家汽車公司比亞迪在今年9月2日也與馬來西亞的汽車經銷商Lm Star Auto World Sdn Bhd(Lm Star)簽定了3000輛整車的出口合同,目前進展順利。 哈飛公司之所以能夠成功并沒有更多的技巧,放棄使用自己的品牌是成行的主要原因,這令急于保護本國汽車企業的馬來西亞政府感到放心。問題是,上述中國汽車制造商全部都以自有品牌小型轎車為主要業務,為什么這類公司格外重視馬來西亞市場? 為什么是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一直實行著300%的高關稅政策,以保護本土汽車產業。上世紀80年代中期,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蒂爾推出國產車計劃,思路與中國相近:采取技術引進和與國外合資生產的方式逐步發展本土汽車品牌。不同的是,馬來西亞從一開始就有著很強的本土品牌意識,兩家民族汽車公司受到政府扶持,其生產的國產品牌寶騰(Proton)和Perodua在馬來西亞國內市場上占據了高達80%的市場份額。但中國汽車業的合資與技術轉讓過程中,是直接引入外資品牌,用市場換技術。 雖然高關稅的政策廣遭詬病,而且使本土企業缺乏真正的競爭能力,等到東盟自由貿易區在2008年落實后,馬來西亞對區內其他國家生產的汽車必須取消進口稅和國內稅,屆時看來難以防范泰國組裝廠里歐美、韓日等各大汽車公司生產的車涌進馬來西亞市場。 在這種壓力之下,馬來西亞已經開始在合資領域謹慎地對外國品牌敞開大門,比如他們今年寶騰將和大眾一起組裝生產帕薩特轎車。但這樣的恩惠很難波及到中國的汽車制造商,相比較德國大眾可以為他們帶來世界最高品質的工程設計與質量標準,而中國車只能是搶占低端市場的對手。 JP摩根在今年的一份汽車業報告中指出,馬來西亞中低價汽車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導致國營的寶騰公司今年3月份市場占有率從最高時的50%降至45.5%。于是才有了馬來西亞以上一系列的新政策出臺,而中國廠商則依然要想方設法擠進大門,因為一旦那樣,未來開放后的競爭將取得先天的優勢。 當然,無論什么樣的保護政策都永遠比不上企業自身的競爭力來得穩妥可靠,馬來西亞政府可以看看歐盟本月12日的聲明,“歐盟汽車制造商在中國仍然面臨‘偏袒國內生產商、投資限制、國產化限制,以及知識產權執法不力’等多重障礙。他們將‘繼續密切監視中國的商業和監管動態,同時考慮,如果目前狀況得不到改善,將評估最終訴諸世貿組織爭端解決委員會的行動是否有可能獲得成功’”。 看來,中國商務部暫時恐怕無暇幫吉利討公道,而要集中精力應付歐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