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獨抗民族品牌 國內乳業難擋外資急流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17日 08:05 經濟參考報 | |||||||||
隨著乳品消費市場日漸成熟,曾經隱退的外資今年又開始在乳業“漲潮”。與當初直接建廠進入中國市場不同,這一次外資企業采用的是資本運作,通過與本土企業合作,充分發揮本土企業熟悉國情和外資雄厚資本的聯合優勢。 新西蘭恒天然集團本月向三鹿集團注資8.64億元、掌控43%的股份,創下了外資企業對中國乳品行業的最大投資。而在三鹿之前,更多的中國乳業巨頭已經與外資共舞多時。達
顯而易見的是,目前中國乳業的繁榮局面與外資的進入息息相關。來自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的數字顯示,2004年中國乳制品工業產量達到949萬噸,與1995年相比增長8倍,其中液態奶增長14.4倍。尤其對蒙牛而言,外資對其躍升為行業亞軍功不可沒——2002年10月,蒙牛獲得以摩根士丹利為首的外資入股,籌得資金2600萬美元;一年后外資又以可換股債券形式,再次注資3500萬美元;2004年6月,蒙牛在香港成功上市。 但是,六大乳業巨頭只有伊利獨扛著本土品牌大旗,使得中國乳業此前本土品牌大敗外資品牌的顯赫業績,頓時光環盡失。同時,由于乳業產業鏈較長,與中國“三農”問題緊密相連,外資對中國乳業的滲透更讓一些業內人士憂心忡忡。有關統計表明,僅伊利一個企業,其吸納的直接、間接就業和涉及的家庭總人口就超過100余萬人,幫助農戶貸款已超過15億元。業內人士分析,已經被外資“染指”的乳業巨頭的企業控制權一旦出現“集體性淪陷”,不僅民族品牌企業會面臨巨大的競爭威脅,而且有可能對國內奶農和奶業帶來影響。有專家認為,在工業反哺農業還未完成的情況下,本應屬于奶農的利益,極有可能被外資直接獲得。 事實上,盡管沒有引進外資,伊利的國際化眼光同樣不遜色于國外的企業,其整合國際合作伙伴的協同合作,可謂游刃有余。今年8月,伊利與芬蘭維利奧公司簽訂了益生菌LGG中國市場5年的獨家使用授權。伊利在乳業一馬當先,證明引進外資并非企業發展的不二法門,民族品牌照樣可以引領行業發展。2005年伊利成為國內食品業第一個奧運會贊助商,今年完成100億元銷售也已成定局。但業內人士認為,對于大多數民族品牌而言,伊利模式很難復制。伊利在1996年就成功上市,很早就解決了資金的瓶頸,目前很多商業銀行對伊利的授信額度,也都高達數億元。更重要的是,伊利經過多年的市場耕耘,在品牌、市場、渠道、產品等方面構筑起的復合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