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財經報:金融會計核算 謹慎性原則不斷拓寬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16日 09:35 中國財經報 | |||||||||
在制度不斷改革的過程中,金融行業的會計核算對于謹慎性原則的應用尺度已經在不斷地拓寬 慧文 明年2月中旬,財政部將正式發布新的會計準則,這標志著我國會計準則體系的建立。
在財政部發布的征求意見稿中,與商業銀行業務密切相關的有4項,包括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金融資產轉移、套期保值和金融工具列報和披露。這幾項準則已經與國際會計準則相差無幾。但是,目前在中國銀行業存在一個特殊現象,就是并行著三種核算制度:《金融企業會計制度(1993年版)》、《金融企業會計制度(2001年版)》和國際會計準則。針對這種特殊現象,北京國家會計學院教授馬永義強調,在制度不斷改革的過程中,金融行業的會計核算對于謹慎性原則的應用尺度已經在不斷地拓寬。 1993年版重在記錄和報告 1993年版的《金融企業會計制度》是在“兩則”、“兩制”出臺的大背景下發布的,此制度體現了一定程度的會計謹慎性原則。該制度規定,金融企業應根據國家有關規定計提貸款呆賬準備、投資風險準備、壞賬準備,允許金融企業采用加速折舊、成本與市價孰低法等會計核算方法。然而,其與該年度出臺的其它行業會計制度一樣,主要側重于會計記錄(體現在會計科目的設置及使用說明)和報告(體現在會計報表的格式及編制說明)。對于會計確認與計量則集中體現在《金融保險企業財務制度》之中。因此,1993年版的《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從更嚴格的意義上來講,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會計制度。 2001年版制度更加的謹慎 2001年版《金融企業會計制度》是以《會計法》、《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為依據,充分吸收了具體會計準則的精神實質,按照會計要素的科學定義,借鑒國際金融會計的最新慣例,在分析總結我國金融企業特別是上市金融企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加以完善后制定的。它是完善我國金融企業會計核算制度、統一會計核算標準、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具體措施,標志著我國新一輪金融會計改革高潮的到來。 從總體上而言,2001年版《金融企業會計制度》比1993年版的《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對謹慎性原則的運用更加充分、徹底。 一是更加注重資產質量。為了將虛擬資產排除在資產負債表之外,以確保資產價值真實可靠,2001年版的《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對于待攤費用、開辦費用、長期待攤費用、無形資產的攤銷的會計處理規定與以往相比明顯地體現出了謹慎性原則的要求。該制度借鑒了第36號國際會計準則和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第121號準則公告關于資產減值的規定,要求金融企業對可能發生損失的資產計提減值準備,要求金融企業應計提短期投資跌價準備、應收款項壞賬準備、貸款損失準備、長期投資減值準備、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在建工程減值準備、無形資產減值準備和抵債資產減值準備等八項資產減值準備。 二是收入的確認更加穩健。2001版的《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將貸款的核算區分為應計貸款和非應計貸款。其第八十五條規定“發放貸款到期(含展期,下同)90天及以上尚未收回的,其應計利息停止計入當期利息收入,納入表外核算;已計提的貸款應收利息,在貸款到期90天后仍未收回的,或在應收利息逾期90天后仍未收到的,沖減原已計入損益的利息收入,轉作表外核算”。其第十三條規定“從應計貸款轉為非應計貸款后,在收到該筆貸款的還款時,首先應沖減本金;本金全部收回后,再收到的還款則確認為當期利息收入”。 從這一歷史性回顧中不難看出,我國金融行業的會計核算制度,伴隨我國會計改革的大環境,在1993年進行了模式轉換的基礎上,曾經歷了試圖實行行業內高度統一,隨后又根據整個金融行業內部的實際差別狀況,在2001年版《金融企業會計制度》的統馭下,以核算辦法、具體會計準則、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等靈活多樣的方式對證券公司、信托投資公司以及銀行的特殊業務加以具體規范。在這些改革的嘗試過程中,從總體上而言,金融行業的會計核算對于謹慎性原則的應用尺度在不斷拓寬。 總之,為了不斷地促進我國的金融行業盡早與國際金融市場和國際資本市場的融合,我國在金融行業的會計核算制度改革方面不斷進行著卓有成效的探索。在我國目前逐步走出分行業制定會計制度的模式誤區的新形勢下,盡管目前金融行業所適用的會計制度尚有幾個版本并存,但作為具體的金融企業而言,要從戰略高度緊跟我國金融行業會計制度改革的步伐,盡早練就融入國際金融市場和資本市場必需的國際通行的“商業語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