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長杰 沈陽報道
沈陽老邊有限公司擁有全國知名老字號“老邊餃子”的商標權,集老邊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黨委書記等要職于一身的人物,并不姓邊,他叫崔韜。2003年,崔韜在承擔安置職工費用后,從政府手中購買了老邊餃子有限責任公司,連同“老邊餃子”商標無形資產,價格是具有象征意義的“一元錢”。
12月6日,沈陽市中級人民法院開庭審理“老邊餃子第五代傳人”邊江起訴該市大東區人民政府一案。原告邊江認為,在“老邊餃子”企業改制過程中,大東區人民政府侵犯了其代表邊家持有的商標所有權。
當塵封176年的歷史被再次翻開,人們發現,它展現出來的面目是如此模糊,事實并不像當事任何一方說的那樣斬釘截鐵、黑白分明。
“老邊”恩怨
每一個老字號的背后,都有一段艱難的創業史。
清道光八年(公元1829年),邊福來到沈陽謀生,在小津橋塔上馬架房,立號邊家餃子館。邊家餃子由于味道獨特,開始聲名遠揚。1956年,邊家餃子由私營改為公私合營,更名為“公私合營老邊餃子館”,邊霖出任私方經理,邊家按年度可以領到股息。
1962年,鄧小平來沈視察,吃了邊霖做的餃子,贊揚說:“老邊餃子很有特色,要堅持下去。”這卻成了邊家日后獲罪的事由。1966年文革開始,老邊餃子館被當作“封資修黑店”遭到批判,邊家股息停止發放。邊霖被批斗后下放到農場喂豬。
1979年,恢復店名后的沈陽市老邊餃子館效益不佳。時任公司經理的魏文林認為必須找回邊霖,才能讓老邊餃子重新繁榮。沈陽市老邊餃子館前黨委書記劉忠興回憶說,邊霖不愿意出來工作,魏文林勸他,這是你們家的名頭,你不回來,起不來。后來邊霖成為技術副總,他研制了超過100種餃子,使老邊餃子重新迎來了繁榮。
1984年,邊霖提出以個人名義注冊“老邊”商標,但受當時商標法的限制,只能以沈陽市老邊餃子館的名義注冊。1985年2月27日,沈陽市老邊餃子館獲取“老邊”商標注冊證。同年秋,73歲高齡的邊霖患癌癥病逝。臨終前,他還懇請劉忠興“想個辦法,在商標上掛個名兒”,劉表示,沒有辦法做到,但“不管怎么樣,這都是你們邊家的東西”。
1986年3月18日,沈陽市飲食公司成立,授權新開的店繼續使用老邊餃子商標。2003年,沈陽市財政局將包含5家“老邊”名稱企業在內、資產額1.63億元的沈陽飲食服務集團劃轉給大東區政府進行改制。同年底,崔韜個人購得老邊餃子企業。
此時,邊江回來了。
邊霖70歲的時候,為使邊家餃子后繼有人,沈陽市服務局專門下達了(1982)40號《關于安置邊霖的孫子邊江接班》的文件,邊江擔任老邊餃子技術總監、副經理。2001年,邊江辭職赴日。得知企業和商標將被賣出后,邊江開始爭取老邊餃子商標權,并給沈陽市和遼寧省的領導寫信。大東區政府在上級領導“過問”此事的前提下,責成該區經濟貿易發展局展開調查。
法律空白
2003年12月,在經濟貿易發展局呈給該區領導的《關于對老邊品牌權屬問題的調查報告》中寫道:一、據商標法,商標屬國有,有爭議只能司法解決;二、邊江想對老邊商標無償取得,沒有依據。
而老邊餃子館認為,老邊品牌是1956年公私合營后才創立的,是集體智慧的結晶;老邊商標由國有企業沈陽市老邊餃子館注冊,屬國家所有。此后,大東區政府也一度試圖通過將該區另一酒店出售給邊江,以此來平息雙方有關“老邊”商標權問題的爭端。
在多方協調未果的情況下,走上法庭的雙方仍是各執一詞。
大東區政府的代理律師李殿奎認為,邊江根本不具備商標所屬的合法性。公私合營企業在1966年9月就已經結束了合營,之后的企業是國有企業,邊家人只是國有企業中的一員,不具備商標的所有權。而邊江的代理律師黃昆認為,從170多年的歷史事實看,邊家對商標的貢獻不容忽視。劉忠興說,他依然認為“老邊餃子是人家老邊家的東西”。“就連1986年我們使用的老邊餃子館的營業場所,那個樓梯轉角處的大鏡子,都是人家老邊家祖傳的。”
拋開是非論斷,黃昆認為,1956年,許多企業實現了公私合營,當時國家肯定給了一定的補償,后因文革而中斷。從現在的法律實踐看,不論是現金補償、股權補償等何種補償方式,老字號形成的品牌資產、無形資產都不在補償之列。“我希望這個案件能讓最高法出臺一個司法解釋。”黃昆說。
眾多老字號與“老邊餃子”一樣,面臨歷史原因形成的商標所有權不清晰問題。
同樣的爭議還出現在沈陽的另一個有207年歷史的老字號“馬家燒麥”上。5年前,馬家燒麥轉為民營,馬家后人馬繼亭對此也很有看法。他曾對新華社的記者說:“由于歷史原因,馬家燒麥館變成國營的了。現在又要變回私營,政府是不是應該把它還給老馬家?至少應該把商標還給我,讓我繼續從事祖傳行業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