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動態 > 正文
 

零售業:確定性與不確定之間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11日 15:25 經濟觀察報

  本報記者 周濤 深圳報道

  2004年12月11日,一年前,國內零售業對外資全面開放,至今整整一年。盡管外資零售巨頭對國內零售業的沖擊并未呈現出令人側目的變化,但大變局的各種端倪已經開始呈現。在確定的趨勢之中,不確定的因素更多的困擾著國內零售業未來的走勢。

  外資的腳步放緩

  對于已經在國內零售業占據相當地位與份額的外資巨頭,如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等,在全面開放后是否會以其巨大的勢能強行改變國內零售業的版圖?這成為國內零售業的第一個疑問。

  在零售業全面開放后,外資零售巨頭進入中國將更多的采用并購的方式進入,但是,至少目前在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這全球三大巨頭身上,這種模式仍未得到驗證。

  穩步擴張成為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在零售業開放后第一年內的一致選擇。在已開店的數量上,沃爾瑪由去年年底的42家增長為目前的48家,而家樂福則由55家增長為63家,麥德龍國內的店鋪數量仍未超過30家——自適性調整成為這三大巨頭階段性擴張后必需的整理工作。

  今年3月份,沃爾瑪中國區總裁張嘉聲離職,韓國的孟永明空降而至;幾乎與沃爾瑪高管更換的同時,家樂福的施榮樂被提升為中國區總裁,顯示出兩個零售巨頭對于其中國區既往業績的不同認定。

  盡管家樂福成為外資零售企業在中國擴張最為迅速與成功的企業之一,但是,其內部管理的相對混亂,使得其自適性調整在過去的一年里成為相當重要的任務之一,家樂福在中國的架構調整為中國區總部——4個大區——10個區域——門店的四級管理架構,更多的放權使之在國內成為最具適應能力的外資零售企業之一。

  在沃爾瑪擴張中國市場的行動背后,有深國投、大連萬達甚至包括摩根斯坦利等。地產

開發商、投資基金與外資零售巨頭的加盟,使得沃爾瑪在中國并不充分成熟的零售市場的自我擴張可以保持足夠的便利與速度。另外,經營與運作理念的差異,使得他們并不急于并購。

  宜家、歐尚、伊藤洋華堂等企業仍然按部就班的自我擴張,但是后進的外資零售企業則在全面開放之后選擇了以并購的方式入場。今年的11月份,英國Ashmore投資管理公司以3億元收購深圳民潤農產品配送連鎖商業有限公司52.24%的股份。今年初,百安居則收購了借牌運營而倒閉的普爾斯瑪特。今年11月份,百盛集團在香港公開招股時對外界表示,百盛計劃將集資所得的約4.81億港元用于2~3年收購國內10~14家百貨公司,而其開新店的資金規模則只有一半:2.4億。

  國內零售業并購風起

  并購,成為追求規模的國內零售業在過去一年最大的看點。

  在2004年政府捏合之下產生了國內最大的連鎖零售企業百聯之后,今年9月,百聯收購大商終于獲得國資委批準,使得國內連鎖零售企業排名第一與第二的企業得以合并。大連市國資委與百聯集團、上海物資集團總公司共同設立大連大商國際有限公司。大商國際將成為公司的大股東,百聯集團也借道控股大商國際成為公司的實際控制人。

  過去一年,除了不斷開店之外,并購在家電連鎖賣場表現得最為充分。

  風頭最勁的是國美,在華中的腹地武漢收購了中商集團的家電業務、中國建材集團旗下的深圳

易好家商業連鎖有限公司100%股權。

  一直在國美、蘇寧身后跟隨的永樂電器在今年7月份就完成了兩樁并購。同在7月份,永樂收購了臺灣燦坤集團在國內的數十家家電賣場。在更早前的4月份,江蘇五星電器收購了青島最大的家電連鎖企業雅泰電器。

  并購開始成為國內零售企業規模成長的重要手段,但是,不確定的是,并購是否能成為國內零售業實現國內零售企業真正做大做強的口號?

  效益與環境

  對于國內零售業而言,最期待的是改善效益與零售業的經營環境。

  國內零售市場有著良好的成長預期,根據國家信息中心發布的零售行業預測報告,2005-2010年間,中國的零售業將保持8%到10%的速度增長,而政府也有意在未來5-8年內,培養出幾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超級零售航母”。但是,當前企業的盈利能力與零售業生態是否足以支撐國內零售企業勝出仍然有著更多的不確定。

  根據國家信息中心的數據,連鎖零售企業平均利潤率僅為0.91%,連鎖超市百強的凈利潤率為1.32%,而國外連鎖超市平均利潤率為2.22%。

  過低的利潤率對應的是運營成本過高和盈利能力低下。過高的運營成本歸因于兩個方面,外部是因為我國物流費用偏高,占GDP比重的16.7%,而發達國家僅為這個數字的一半,內部因素則緣于銷售成本和管理成本偏高(國內這方面的成本平均達30%,而沃爾瑪則為16%),以及商品周轉速度慢、采購配送水平低造成的高庫存和斷貨兩個共存等問題,而這些正是外資零售巨頭的優勢所在。

  除此之外,低下的盈利能力歸因于大量同質化的零售企業普遍、經常的價格戰,甚至很多超市依賴于供應商的進場費等各種費用形成盈利。

  拖欠貨款保持零售企業的資金流轉、額外收費保持反常的價格戰,零售業內這一普遍的做法已經嚴重危及了上游的生產企業正常的利潤,導致了一系列的供應商與零售商之間不斷的沖突。11月初,商務部發布了《零售商與供應商進貨交易管理辦法》和《零售商促銷行為管理辦法》的征求意見稿,明確規定了零售商收貨后向供貨商支付貨款的期限,對零售商促銷行為也進行了嚴格的限制,并制定了相關舉報制度。

  不確定的是,如果零售業的種種不規范的環節得以修正,在粗放的經營模式之下,眾多國內零售企業的利潤會在哪里?

  資料

  2005年部分國內零售業收購案

  年初,百安居收購了借牌運營而倒閉的普爾斯瑪特

  4月,江蘇五星電器收購了青島最大的家電連鎖企業雅泰電器

  7月,永樂收購河南通利股權

  7月,永樂收購臺灣燦坤集團在國內的家電賣場

  8月,國美收購深圳易好家商業連鎖有限公司

  9月,百聯集團收購大商集團

  11月,英國Ashmore投資公司收購深圳民潤農產品配送連鎖公司52.24% 的股份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