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推進鋼鐵業跨地區聯合重組步伐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08日 16:28 中華商務網 | |||||||||
國務院部署將加快產能過剩的行業調整工作,強調要按照市場原則,推進企業并購、重組、聯合。業內人士認為,鋼鐵業的重組將加速,目前鋼鐵業重組以省內為主,同時,外資介入的機會很高,而下一步的重點則是加快推進跨地區、跨省市的企業兼并聯合重組。 今年下半年以來,國內鋼鐵工業兼并重組的步伐加快,遼寧、河北、吉林等多個產鋼大省都紛紛進行重整省內鋼鐵業的版圖。
11月下旬,吉林省屬最大國有企業-通化鋼鐵集團、中國鐵合金龍頭企業-吉林鐵合金有限責任公司與民營的河北建龍鋼鐵公司簽定重組協議,叁方聯合成立新的通鋼集團,資本總額將達42億元人民幣。按照規劃,在未來年內,新通鋼集團將形成1000萬噸鋼和200萬噸鐵合金生產能力。 同屬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遼寧省則在8月份把省內的鞍鋼和本鋼聯姻成為一家。兩家實力均排在鋼鐵前10強的公司加在一起,具備年產鋼2000萬噸的能力,年銷售收入達到1000億元人民幣水。預計到2010年,鞍本鋼鐵集團年產鋼將達到3000萬噸以上。 華北地區重組進度也不落后,首鋼京唐鋼鐵聯合有限責任公司10月22日牌成立,首鋼控股51%,唐鋼持股49%。為了增強與首鋼談判的話語權,11月19日,河北省政府組建新唐鋼,唐鋼、宣鋼和承鋼三鋼合一。 據悉,2004年,這三家鋼鐵企業共產鋼1311.6萬噸,占河北全省鋼鐵總產量的23.24%。河北組建南北兩大鋼鐵集團的方案率先在北部破題。 由于目前的重組基本局限在省內,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羅冰生指出,下一步的關鍵是要充分發揮現有的大型骨鋼鐵企業在技術、資金、管理等方面的綜合優勢,加快推進跨地區、跨省市的企業兼并聯合重組,組建個或一批年產鋼3000萬噸以上的特大型鋼鐵集團。 但他也表示,跨省市的重組肯定要涉及企業、地區間利益調整的問題,還涉及到中央企業與地方企業間、不同所有制企業怎么聯合重組的問題,的確很復雜。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顧問吳溪淳指出,鋼鐵業聯合重組的關鍵在于出資人要到位,首要問題是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的出資人如何對待企業聯合重組問題。 國有出資人從幕后走向前臺,鋼鐵工業重組步伐才開始加速。而出資人的身份不同,也使得遼寧、河北、吉林叁省在重組過程中采取不同的模式,這些模式都具有一定代表性。 逐步推進。由于鞍鋼是中央企業,而本鋼隸屬遼寧國資委,鞍本聯合將分叁步走:第一步是先牌子第二步是人事方面的統一,這不僅是統一調配公司的管理、技術人員,更重要的是分流和安置職工第叁步才是實現資產方面的整合,形成一個新的、效率更高、競爭力更強的公司。但后兩步沒有明確的時間表。 股權整合。由于唐鋼、宣鋼、承鋼同屬河北省國資委,新唐鋼第一步就是產權股權整合,以唐鋼為主體,將宣鋼、承鋼的全部國有資產整體劃歸唐鋼,下一步則是資產業務整合與企業改組改制,將適時透過換股或收購的方式,整合地方民營鋼鐵企業,實現股權多元化。 吉林在重組過程中,引入了省外的民營鋼鐵企業,重組后的新通鋼集團股權結構也就位,實現多元化。據悉,其股權結構分成四部分,原通鋼集團的國有身份也將打破:河北建龍集團出資12億元人民幣占新通鋼20%~30%的股權。 吉林省鐵合金有限公司則透過資產納入購入股的方式,參股新通鋼20%左右的股權通鋼的管理層和職工的持股比例維持在20%~30%,新通鋼的國有股股權將維持在30%左右。 河北省冶金行業協會副會長宋繼軍建議,當前應推動中央國有鋼鐵企業和省屬國有企業之間的大重組、大聯合,才能引導和帶動全國鋼鐵行業迅速提高集中度。 隨著產能的繼續釋放,鋼鐵業暴利時代結束,開始進入微利時代。外資此時展開并購時機最佳,并購成本將大大降低。國際鋼鐵巨頭也正是看中了這點,把并購的目標瞄大陸鋼鐵企業。 包括,世界第一大鋼鐵集團印度米塔爾鋼鐵公司不僅收購華菱管線36.673%的股份,還與包鋼、八一鋼鐵、昆明鋼鐵等多家公司有過接觸。有市場人士表示,米塔爾在中國的主要目標是參股,直到收購一些年產量在300萬~400萬噸左右的中型鋼廠。 此外,全球第二大鋼鐵生產商阿賽洛證實擬購萊鋼38%股份,同時阿賽洛還在和青島鋼鐵談判。還有傳言稱,澳大利亞礦業巨頭必和必拓擬收購安陽鋼鐵30%以上的股份。 市場人士分析認為,跨國公司紛紛進入中國市場,是從市場策略上的考量。雖然目前鋼鐵行業處于周期性調整,但中長期看,隨著工業化發展,鋼鐵需求仍將持續走強而國外的鋼鐵市場漸漸處于飽和狀態,增長空間不大。因此搶中國市場是這些國際巨頭的必定動作,更大規模的中國市場爭奪戰即將展開。 依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國鋼鐵業整合是必然趨勢,但由于中國鋼鐵企業主導重組涉及到省與省之間、跨區域的整合,觸及到地方利益、稅收制度等諸多問題,實施困難,而外資收購可能更簡單。因此,也可以說,外資正是擇機擊中中國企業的這一軟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