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材過剩成定論 鋼廠并購限產任重道遠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07日 17:04 中華商務網 | |||||||||
在上周日舉行的會議上,中國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李新創預測,明年鋼材實際消費增長10%~15%,達3.4億噸左右(扣除重材),鋼產量增長10%~15%,達4億噸左右,鋼材進出口則各為2000萬噸左右,即過剩約在5000萬~6000萬噸。 由于現行市場體制和統計體系,各方均無法準確取得中國鋼材實際供需的統計資料。但從鋼協在某些場合認可的過剩3000萬噸,到上述預測報告中經修正后認定的6000萬噸過剩
專業人士進一步表示,其實,具體過剩多少已不重要。關鍵是包括政府機構及行業協會的各方已開始認識到,成為過剩產業典型的鋼鐵行業面臨問題的嚴重性,正在及時采取措施,如行業自律限產保價,及促進生產、物流集中度提高和改善產品結構的國家宏觀調控。 市場人士說,自今年3月底以來,中國鋼材市場持續震波動,價格一路下跌,根本的一條是供需矛盾凸現,也就是產能過剩,這是鐵的事實,是不能否定的。 從需求來看,根據國家有關部門資料,最近個月中國的固定資產投資仍在持續增長,增幅普遍在27%左右,這個增長幅度依然不小,按理說這足以拉動鋼材的消費,鋼價不應持續下跌,甚至達到暴跌程度。如果說這些資料沒有什么差錯的話,那么只能說明國內的鋼材產量過多,激化供需矛盾。 近年來,中國新增熱軋板產能1500萬噸,冷軋板產能1000萬噸,今明兩年將形成熱軋板生產能力1.2億噸,冷軋板生產能力6500萬噸,增長幅度達到133%和155%。如此大的新增產能釋放出來,市場壓力必然增大,供需矛盾必然激化,鋼材價格必然回落,這是市場經濟的規律。目前鋼材市場上的板材價格急劇下跌,就是市場供需大于求的結果。對此,誰都不能回避,必然承認這個事實。在當前供大于求大環境下,穩定鋼市的根本出路就是鋼鐵生產企業主動限產,特別是對一些小企業要采取斷其糧,抽其血的有力措施,通過市場、法律和行政手段,讓一批不符合產業政策的小鋼廠淘汰出局,退出市場,通過減產、限產,緩解供需矛盾,這是穩定市場的唯一出路。 業者強調,這次限產不能像1998年那時的限產,把大企業的產量給限住了,而使一批小企業活了起來。大企業在減產,小企業在增產,結果限產沒有得到好的效果。 如何斷其糧,抽其血?業者認為,比如減少鐵礦石進口量,今年進口鐵礦石約2.6億噸,2006年也仍維持這個水平,缺口部分由國產鐵礦石填補,同時提高國產鐵礦石價格,讓這批小型鋼鐵企業無法承受成本壓力,最終不得不停產或關閉。當然這是權宜之計,但要真正做到"斷其糧,抽其血",在目前情況下采取市場調節和法律手段是最有效的辦法。 最近一個時期,普通中板、熱軋卷板的市場銷售價格甚至與普通鋼筋一樣,部分產品已跌破行業平均生產成本線之內,導致一半生產企業虧損。造成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就是產能擴張,產量過剩。 而板材生產企業有一個明顯的特征,國有企業多,市場通常稱板材是“國家隊”,它與“游擊隊”的民企不一樣,心態也不同,民企“停得起而虧不起”,一旦出現虧損就關機停產,而國企則是"停不起而虧得起",寧虧損,也不輕易停產,因為企業?這么多職工還得有活。 再有,時下國企中出現一種情況,一味追求規模,一心想上一個階。據悉500萬噸、1000萬噸是一個階,為上一個階,千方百計擴大生產規模,現在追求1000萬噸規模的企業不少。這也是導致產能過剩的重要原因。此外,擴大產量,以規模效應降低生產成本,結果產量大幅增長,供需矛盾日趨嚴重,價格持續震回落,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還有,目前中國鋼鐵企業的利益約束和市場約束機制都比較薄弱,不能對市場信號做出及時有效的反應。其中一個原因是中國鋼鐵企業集中度低,很難真正實現“限產保價”,這也是影響鋼市穩定的因素。中國板材企業的集中度明顯高于長材,中板前10名企業占全國中板產量的68.23%,熱連軋寬頻鋼前4家占全國產量的62%以上。 但在這一輪鋼價下跌中板材跌價最狠,跌幅達50%,甚至低于長材價格。相反,長材中小生產企業眾多,但價格下跌幅度小于板材,目前又率先小幅反彈。 一個重要原因是長材新增生產能力少,且民營企業多,其市場機制、利益機制約束作用較強。 對此,業者再次大聲疾呼:當前穩定鋼市,唯一出路在于限產,把過剩的產量限制住。據分析,今年約新增7000萬噸,預計明年還有5000~6000萬噸的增幅。新增產能不斷釋放,特別是集中釋放,必然繼續導致國內市場供大于求,鋼價下滑。 為此,必須對目前鋼材市場供大于求的現狀要有足夠的認識,勇敢地承認供大于求的現實,果斷地把過剩產量降下來,促使鋼市平穩運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