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醫改搖搖擺擺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05日 00:00 中華工商時報 | |||||||||
本報記者 遲明霞 1984年8月,衛生部起草了《關于衛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問題的報告》,其中提出,“必須進行改革,放寬政策,簡政放權,多方集資,開闊發展衛生事業的路子,把衛生工作搞好。”在這一政策下,1985年成為醫改的啟動年,但當時的大背景是百廢待興,醫療衛生還不能放在首要位置來考慮,當時的改革只是“給政策不給錢”。
1992年9月,國務院下發《關于深化衛生改革的幾點意見》,醫院出現了“以工助醫”、“以副補主”等新動向,圍繞政府主導還是市場改革的兩種思路開始針鋒相對。 2000年2月,國務院公布了《關于城鎮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意見確定了實行醫藥分業等幾項原則,也奏響了醫療衛生領域產權改革的號角。 此前,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一直是政府工作,還沒有受到公眾的關注。 醫改話題暴露在公眾視線是在2005年的6月20日,當天的《中國青年報》引用《醫院報》5月份的報道,將衛生部政策法規司司長劉新明的“市場化非醫改方向”的觀點傳遞出來,引發了本年度的醫改話題:“看病貴”“看病難”等現象,根源在于我國醫療服務的社會公平性差、醫療資源配置效率低,要解決這兩個難題,主要靠政府,而不是讓醫療體制改革走市場化的道路。 7月28日《中國青年報》報道,“國務院研究機構稱,我國醫改基本不成功。”一句“基本不成功”也就基本否定了我國20年來醫改的艱辛歷程。國務院的研究報告認為,醫改困局的形成,是將近20年來醫療服務逐漸市場化、商品化引起的,而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和政府對衛生醫療事業的主導不足、撥款不足有關,所以,“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期待變革”,“核心問題在于強化政府責任”。 如果說國務院研究機構的“基本不成功”給醫改成績下了定論,那么世界銀行于11月3日公布的特別專題的簡報———《改革中國的衛生系統》,對于中國的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給出了明確和比較系統的意見。其直陳了我國醫療體制的弊病:政策和資金的不平衡投入。 但衛生部部長高強前不久在細解醫改難題時認為:解決矛盾關鍵在醫方。他說,全國每年醫療機構提供醫療服務的人次達20多億,即使做到99%的和諧,只有1%不和諧,那就意味著2000萬人次不滿意,不和諧不可忽視。 他強調,要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就必須研究如何完善醫院的運行機制,維護醫院的公益性質,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十六屆五中全會對于如何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構建和諧社會,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和要求。高強近日在全國衛生廳局長專題培訓班上陳述了“十一五”期間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主要任務:努力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集中力量加強農村衛生工作;深化城市醫療服務體制改革;加快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健全衛生法制建設。 |